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什麽動力使日本開始適應中國的復興?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11-18 14:16:31  


  中評社香港11月18日電/環球時報刊登日本JCC新日本研究所副所長庚欣的文章指出,最近,據報道,日本將棄用以“自由與繁榮之弧”為名的“圍堵中國”外交方針。這是當前中日關係轉暖的又一現象。事實上,中日關係經歷風風雨雨、起起伏伏,終于在過去的一年中實現了破冰、融冰。中日關係跌至低谷時,曾有足球賽引發事端。但前段時間日本女足隊員在比賽後,曾打出“謝謝中國”橫幅,獲得中國各界讚譽。日本媒體也做出良性回饋,共同暖化民間感情。這種社會底層心態的變化,令人振奮。

  文章分析說,中日關係是在小泉時代跌至低谷的。在過去一年中,相繼接任的安倍晉三和福田康夫都吸取了教訓,完成了三個變化:一是告別了小泉外交中的極端部分,將小泉參拜等一時貌似“主流”的言行還原為“暗流”,排除了中日關係的政治障礙;二是即使像安倍政權時存在如此多的持保守主義觀念者,也要花費如此大的心力改善、解凍中日關係,這為以後的日本政壇留下了一個“案例”,即:無論如何“轉型”、“改革”或“保守”,都必須保障中日關係處于穩定、可控的局面。三是推出近十年來日本政壇少有的福田“中日友好內閣”:閣員都不參拜靖國神社;為人大都圓融、有度;大都有“中日友好”背景,大多不滿小泉失衡的外交政策。

  但人們也普遍存在擔心:福田內閣未必“長壽”,雖然近來“小澤風波”似乎使自民黨出現微妙轉機,但既然“聯合”不成,朝野協調不力,解散國會重新改選就隨時都會發生。既然說到鐘擺,是不是還會從現在的“穩定”擺回到小泉時代呢?其實,任何鐘擺都不是時間的簡單重復。日本人也不會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即使福田政局不穩,其主要對手及壓力也並非來自于小泉舊部(這股力量已轉入暗流),現在日本政壇其他的活躍人物無論強硬、溫和,但在反小泉政策、在中日關係上只會比福田更務實。加上中國今天對日政策日益圓熟、靈活,即使民主黨或其他人上臺,也沒有鑽“小泉”死胡同、與中國作對的道理。

  文章指出,至于說日本“轉型”會與中國相爭,這本來就是後冷戰時期日本發展的一個誤區,是被民族悲情蒙蔽作出的誤判,並非中日關係本質、真實的反映。相反,小泉時期冷至“冰點”的政治局面,都擋不住火熱的經貿互惠及民間往來,擋不住中日資源優化組合,搶佔全球競爭制高點的大勢所趨,使每個有頭腦的日本政治家都會明了其中含義及自己應做出的選擇。說話素來口無遮攔的前外務大臣麻生太郎曾在今年 7月的一次講演中說:“在日本16000日元的大米在中國能賣78000日元,這筆賬即使患老年癡呆病的人也明白”。結果招致一陣圍攻,說他“不懂得尊重病人”。但麻生所言至少說明日本政界對中日關係之起碼的共識:中日關係對日本就是看得見、摸得著的利益,必須維持穩定的雙邊關係,不要觸碰讓大家都倒霉的政治底線。這種剛性的利益結構決定了今後中日關係的基本走向,也是日本必須學會適應的基本現實。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