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什麽動力使日本開始適應中國的復興?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11-18 14:16:31  


 
  決定日本適應中國復興的幾大動力

  文章認爲,日本態度的變化不是偶然的。主要源于內外兩大方面的動力。外來動力中,第一是美國的影響。在小泉惡化中日關係的幾年中,恰好是中美關係出現上升態勢、相互達成最具實效合作(如朝核等)的時期,中美高層頻頻表明雙方關係處于最令人滿意的狀態。在這樣的變局中,日本顯得有些落後了。本來遏制中國的主角就是美國,日本雖有單邊利益,但畢竟是隨美國而動。尚且美國都已越來越認識到中國復興是不可阻擋的,日本難道還不萌生這種反應嗎?這和當年尼克松訪華、認識到中國重要性,進而客觀上加速日本與中國的邦交正常化,是一個道理。

  第二是地區形勢的變化。東亞地區對中國發展的態度是積極的,東盟及東北亞各國與中國的合作都對日本有直接推動,日本必須從地區格局出發調整對華外交。最近,日本外務省正在編輯的《2008年版外交藍皮書》,有消息說可能會刪除“價值觀外交”的提法。

  第三是中國的態度。從過去30年後,中國高速增長的世界影響是“柔性”的,並沒有像過去傳統西方大國崛起那樣,對先前的大國形成軍事、政治甚至領土要求那樣的“剛性”影響。全世界都開始慢慢地接受中國這種高速發展卻又潛移默化的復興進程。日本各界其實也能切身感受到中國政府與民眾的善意、真心,不斷在完善對中國的認識。

  日本的變化雖有外在影響,但主要動力還是來自于日本國內對華深層共識的噴發。第一,“和平共處,永不再戰”是中日兩國超越分歧的最高共識,也是日本各界維持對華外交的最大“公約數”。無論對中日關係存在著怎樣的糊涂觀念,雙方不存在以戰爭解決衝突的現實可能———這在日本主流社會中是沒有人懷疑的。第二,“獨立自主,反對霸權”是中日兩國維護國家主權、深化政治合作的國際背景。中日兩國都是霸權主義的受害者,不論過去、現在還是將來,爭取真正的獨立自主,反對國際社會中各種形式的霸權主義,都是兩國人民的共同追求,也是日本民族化解悲情,建設普通國家的唯一出路。第三,“互利共贏,面向未來”是中日兩國人民維護和發展現實利益的最佳選擇。在這方面,每年的數據都在提供實實在在的證據,注重實際的日本人民當然知道自己的利益所在。至于中日兩國源遠流長的文化交往和友好往來,半個多世紀來兩國政治家與民眾共同奠定的友好外交、人民外交、和平外交的基礎,更是深深扎根于日本社會中的強大動力。

  中日互惠空間遠未飽和

  文章指出,其實,中日戰略互惠關係的可拓展空間還很大,遠遠沒有飽和。且不論歧見較多的政治議題,僅就經濟及社會層面,就有許多對雙方都十分重大的機會與課題。例如,這次中共十七大將節能、環保作為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國策。日本是節能大國,他們是在一個資源匱乏的、面積不足中國4%的海島上,養活了相當于中國10%的高教育水準、高收入、高壽命的人口,日本1美元 GDP消耗能源僅有美國的37%、中國的13%,日本家電耗電在過去10年中減少了40%。世界油價及資源性產品價格看漲,節能在國家綜合競爭力中所佔比重會越來越大。中國要實現“小康”目標,恐怕這方面的壓力會日益明顯。因此,中日在節能、環保上的合作已是刻不容緩。

  這種合作對國內飽和的日本也有諸多好處:一是自身節能等技術在中國大市場的推廣,會產生巨大的市場利益。二是中國節能環保的進步,會使日本一直以來對氣候暖化等環保問題的擔憂有所減輕。三是由于日本節能等技術的引進,可能會引導中國產品、技術、產業的國際合作意向,使日本更全面地以自身能量搶佔與中國實現資源配置、共同發展的先機。這就使日本真正可能搭上中國發展快車,再次重溫 “高速成長”。中日兩國以這種深層合作,形成最佳資源配置之優勢,既可保證自己在今後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又可以此引領世界經濟合作之潮流,為人類的和平與發展作出貢獻。至于由此形成中日之間的感情融和、相互理解及全面合作,就更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可以說,中華民族復興之日,很可能就是日本及整個東亞地區的繁榮之時。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