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做好科技金融這篇大文章
http://www.CRNTT.com   2024-01-02 08:25:19


金融是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深度融合的關鍵一環。
  中評社北京1月2日電/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明確指出,“做好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五篇大文章”。金融服務實體經濟,首要的是服務好科技創新。從國際比較看,中國綠色金融、普惠金融走在世界前列,科技金融則是亟待補齊的短板。發展科技金融,是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保障國家安全的現實需要,也是建設金融強國的必然要求。

  準確理解金融與科技創新的關係

  學習時報發表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所長、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主任張曉晶文章表示,金融和科技創新具有天然聯繫。對科技創新而言,最大的問題是如何應對創新所面臨的風險和不確定性、如何跨越“死亡之穀”;而對金融體系而言,其最基本、最重要的功能是風險識別、風險定價與風險配置。科技創新所面臨的風險和不確定性需要金融制度安排來幫助化解。可以說,風險和不確定性使得金融與科技創新產生了天然的聯繫,也為金融支持科技創新提供了完美理由。

  金融是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深度融合的關鍵一環。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指出,“假如必須等待積累去使某些單個資本增長到能夠修建鐵路的程度,那麼恐怕直到今天世界上還沒有鐵路。但是,集中通過股份公司轉瞬之間就把這件事完成了。”回顧歷史可以發現,每一次重大產業革命的發生,不僅源於重大科學技術的突破,也離不開與技術發展相適應的金融體系的有效支持。從金融功能觀的視角來看,在“科技”邁向“產業”的過程中,金融至少可以發揮風險管理、定價和融資等多個方面的作用。在風險管理方面,金融可以通過合約的有效安排實現創新活動的風險社會化;在價格發現方面,金融可以通過促進交易來顯示科技成果的市場價值;在資金融通方面,金融以提供流動性的方式支持科技企業實現產能擴張,最終實現“科技”到“產業”的良性循環。

  發展科技金融,是建設金融強國的題中應有之義。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提出“加快建設金融強國”,強調推動中國金融高質量發展,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提供有力支撐。“金融強國”的提出,不僅強化了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支撐作用,也對金融保障國家安全提出了更高要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關鍵核心技術是國之重器,對推動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保障國家安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必須切實提高中國關鍵核心技術創新能力,把科技發展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裡,為中國發展提供有力科技保障。發展科技金融,是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保障國家安全的現實需要,也是建設金融強國的必然要求。

  科學把握科技金融的發展原則

  文章指出,發展科技金融,就是通過對金融工具、金融市場、金融制度作出系統性、創新性的安排,為科技創新提供與其發展相適應的金融服務。實踐中,創新活動通常具有“不確定性強、回報周期長、迭代速度快”等特點,這就要求我們在發展科技金融時,準確把握科技創新的特點,堅持科學的發展原則。

  堅持中國特色道路。從國際經驗看,不同國家的科技金融發展路徑不盡相同。美國的科技金融體系為資本市場主導模式,資本市場、創投基金在科技創新的融資活動中發揮著主導作用;德國和日本的科技金融體系由銀行主導,混業經營的“全能銀行”模式使得銀行在支持科技創新方面優勢顯著;以色列的科技金融體系則依靠政府主導,政府通過引導基金等形式為科技企業的融資活動提供支持。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徵,更有基於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對科技金融來說,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金融發展道路,既要做到博采眾長,廣泛吸收各國發展科技金融的成功經驗;更要堅持以我為主,把黨的領導政治優勢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優勢轉化為科技金融創新突破的發展勢能。

  樹立現代金融思維。在傳統金融的思維裡,資本價值取決於過去業績,即現在是歷史累積的結果。現代金融理論則強調,現在的經濟不過是未來的資本化。資本價值取決於未來預期而不是過去業績。樹立現代金融思維,就是突破傳統金融的思維慣性,從“未來”看“現在”,基於對科技創新“未來價值”的預期,來認識和推動科技金融活動。

  遵循市場化、法治化原則。創新融資是一項風險極高的市場活動,正因如此,要堅定推進金融市場化改革,破除隱性擔保、兜底幻覺和所有制歧視,完善金融在風險定價和風險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與此同時,金融市場是按規則行事的市場,科技金融的穩定長遠發展離不開高水平的法治保障。以科創板的設立為例,無論是市場紀律的建設,還是交易制度的完善,都需要相配套的法制體系來支持。依法治理是最可靠、最穩定的治理,科技金融的發展衹有在法治化的軌道上運行才能行穩致遠。

  把握科技創新規律。經驗表明,新技術的採用對生產率增長的影響存在期初低估、期末高估的現象,大體呈“J曲線”模式。科技創新轉化成生產力的“J曲線”效應,使得金融支持科技創新往往呈現“過猶不及”現象,即在期初低估階段是資金供給“不及”,出現研發投入不足,而在期末高估階段則是資金供給“過剩”,產生泡沫。因此,在金融支持科技創新的機制安排上,要著力平滑前期的投資不足與後期的投資過度,避免出現過量的投資潮湧、“一窩蜂”式的投資熱潮。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