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軍報長文談解放軍不可戰勝的原因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07-24 16:01:38  


  談及人民軍隊的豐功偉績,我們往往會說出一長串激蕩人心的歷史事件:南昌起義、蘇區鬥爭、萬里長征、驅逐日寇、解放戰爭、抗美援朝、兩彈一星、抗洪救災、抗擊非典、載人航太……它們無不對中華民族的發展産生了深遠的影響。其實,除了有形的軍事活動之外,人民軍隊在党的領導下,在80年風雨征程中所培植出的許多光榮傳統和崇高精神,同樣彪炳史冊、光耀千秋。這些精神,源於中華民族之魂,卻又不斷強健著我們這個民族的筋骨與體魄,爲其巍然屹立於世界提供了不竭的力量之源。

  人民軍隊誕生80年來,肩負重任,屢創輝煌。

  人民軍隊誕生80年來,英傑輩出,群星閃耀。

  輝煌的成就,折射的是精神;英傑的作爲,展現的是精神。80年來,人民軍隊在其走過的不平凡歷程中,矗立起了一座座高聳入雲的精神豐碑。它們使我們民族的精神家園不斷富足,使社會發展充滿了勃勃生機。在這些精神的滋養與激勵下,一代又一代華夏兒女奮發有爲、勵志圖強,推動著中華民族以生生不息、欣欣向榮的姿態走向偉大復興。

  面對強敵敢“亮劍”

  我軍大剛大勇的戰鬥精神,是振奮民族士氣的沖天號角,是中華民族不甘屈辱、自強不息品質的集中體現與昇華

  2005年,一部展示我軍英雄主義氣概的電視連續劇《亮劍》,看得多少人熱血沸騰、激情飛揚。一時間,一個叫“李雲龍”的中國軍人,成爲人們心目中頂天立地的英雄。

  在此前後,《激情燃燒的歲月》、《歷史的天空》等軍事題材劇也是火爆熒屏。劇中主人公“石光榮”、“薑大牙”的故事,同樣引發熱議。

  “李雲龍”們靠什麼吸引住了觀衆的眼球,揪住了大家的心?靠的就是一股子爲國家爲人民敢打敢拼的血氣。面對來勢洶洶的強敵,他們不信邪、不服軟,充滿了一腔與敵血戰到底的豪情與勇氣。即便血濺七尺也要拔劍而出、拼個你死我活。這就是我軍的“亮劍”精神。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中華民族向來有著不甘屈辱、自強不息的民族氣節,近代以來卻因內憂外患而屢屢受辱。可以想見,在經歷了長時期列強欺淩、軍閥混戰所帶來的苦難之後,人民軍隊表現出的大智大勇的“亮劍”精神,對振奮民族士氣是何其珍貴。

  誕生於血雨腥風中的人民軍隊,爲實現工農大衆的利益,注定要經歷一場場大戰、惡戰的考驗。從蘇區反“圍剿”到被迫踏上萬里長征,從三軍會師西北到開赴抗戰前線,從保衛延安到三大戰役,我軍指戰員冒著槍林彈雨一路走來,多少勇士在衝鋒陷陣中流血犧牲?多少身軀在悲壯倒下的那一刻化爲了不朽的雕塑?

  這是抗戰期間人民軍隊一次震撼人心的“亮劍”行動:1943年3月18日,日軍3000多人在淮海沿岸進行“大掃蕩”。我新四軍3師19團四連的82名官兵,在淮陰東北40公里的劉老莊與敵展開激戰。從拂曉到黃昏,日軍發動了5次衝鋒,除留下200多具屍體,帶走300多名傷兵外,未能前進寸步。惱羞成怒的日寇集中炮火,向四連陣地整整轟擊了5個多小時。官兵們彈盡糧絕後,與敵拼起刺刀,終因力量懸殊而全部殉國。82勇士氣吞山河的壯舉,激發了劉老莊人民的抗戰熱情,母送子、妻送郎,上級很快挑選出82名優秀青年重組四連。

  一支浴火重生、鐵骨錚錚的隊伍,隨即又走向了抗日前線!

  在人民軍隊80年漫漫征程中,多少人多少事、多少豪情多少壯舉,就這樣一次次成爲了振奮人心的衝鋒號角!

  使命引領前進路

  我軍官兵對所擔負的神聖使命,從來都是“忠心”加“盡心”,在履職盡責中一次次寫就輝煌篇章,不斷爲軍旗增添新的風采

  使命高於天,責任重如山。回望我軍80年的歷史,強烈的使命意識,始終是牽引人民軍隊發展壯大的一根紅線。

  巍巍井岡,中國革命的“星星之火”,何以能燃起燎原之勢?就是因爲工農武裝對革命前途充滿堅定信念,勇於承擔起推翻反動政權的重任。長征路上,紅軍歷經千難萬險,何以能勝利到達陝北?就是因爲官兵們心懷救國救民于水火的崇高理想。抗戰前沿,八路軍和新四軍等實力弱小的人民武裝,何以敢與兇猛殘暴的日寇血戰?就是因爲他們肩負著捍衛民族尊嚴、維護民族獨立的使命。朝鮮戰場,裝備落後的志願軍官兵,何以敢同氣焰囂張的美軍較量?就是因爲他們承擔著保家衛國的重托……

  崇尚使命,是一個有理想、有追求、不甘沈淪的民族所固有的精神稟性。

  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上,“使命”二字自古就蘊涵著神聖而厚重的意味。“海岳尚可傾,口諾終不移”,使命在肩,萬死不辭。西漢張騫出使西域曆盡磨難,清末林則徐虎門禁煙忍辱負重,他們無不因殫精竭慮完成使命而名垂青史。

  人民軍隊在履行自己所擔負的使命中,湧現出了一大批把使命高高舉過頭頂的英雄模範。長征途中,紅三軍團參謀長鄧萍爲確保部隊順利前進,在攻打遵義的戰鬥中匍匐到城下觀察地形,不幸中彈犧牲。抗戰時期,爲給前方將士生産彈藥武器,我軍兵工事業的開拓者吳運鐸堅守充滿風險的崗位,爲此而失去了左手、左眼,右腿致殘,做了20餘次手術後體內還留有幾十塊彈片。朝鮮391高地,志願軍戰士邱少雲執行潛伏任務時,寧肯被烈火燒死也一動不動,被稱作“爲整體、爲勝利而自我犧牲的偉大戰士”。

  在推進中國特色軍事變革和軍事鬥爭準備的偉大實踐中,我軍官兵牢記使命、盡職盡責,爲軍旗不斷增添新的風采。“導彈司令”楊業功便是其中的優秀代表。生前爲第二炮兵某基地司令員的楊業功,畢生奮鬥鑄“神劍”,把維護國家安全和統一看得重於一切。爲不負使命,他疾病纏身卻不顧個人安危,帶頭鑽密林、闖戈壁、查陣地、攻難關,即便生命走到了盡頭,仍念念不忘部隊建設。“何日請纓提銳旅,決戰決勝伏強魔。”楊業功鞠躬盡瘁謀打贏的精神,令人聞之無不動容。他當選“感動中國2005年度人物”,既讓人們看到人民軍隊忠於使命的優良傳統在新時期不斷光大,也讓人們看到中華民族崇尚使命的精神在代代相傳。

  勁旅一路多磨難

  在艱苦卓絕的革命歲月中,我軍培養出了吃大苦、耐大勞的過硬作風,把中華民族不畏艱難、吃苦耐勞、艱苦奮鬥的精神推到了極致

  “苦不苦,想想紅軍二萬五。”

  有人說這是詩句,有人說這是箴言,有人說這是口號,還有人乾脆說這是一句“老話”。

  不管是什麼說法,在紅軍長征塵埃落定70多年後的今天,我們時常會聽到這句話。各行各業的人們,面對艱難困苦時,總會想到二萬五千里長征,總會情不自禁地用紅軍在長征中吃過的“大苦”來鞭策和激勵自己。

  始於1934年10月、持續了整整兩年的長征,不僅是中國革命史上一場悲壯而輝煌的戰略行動,而且是世界軍事史中無與倫比的壯舉。紅軍官兵與天鬥、與山水鬥、與前堵後追之敵鬥、與生理極限鬥,在漫漫征途中遭遇千難萬險,遍嘗世間困苦。爬雪山、過草地、越天塹、吃草根、啃樹皮、住草窩……凡此種種苦難,沒有非凡的吃苦精神,是斷然走不到盡頭的。一名老紅軍在晚年接受採訪時這樣說:“紅軍長征,就是一部‘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進行曲。”

  作爲紅軍傳人,我軍官兵在長征結束後的歲月里,一如既往地保持著敢吃苦、能吃苦的革命傳統。惡劣的條件、艱苦的環境,從來都動搖不了我軍官兵敢打必勝的信念,從來都阻擋不住我軍官兵鏗鏘有力的步伐。

  1958 年8月,隨著黨中央一聲令下,我軍一支隊伍西出陽關,一直開到“死亡之海”羅布泊,參與鑄造民族“核盾牌”的神聖任務。望著身邊盛開的藍瑩瑩的馬蘭花,官兵們對其頑強的生命力感慨萬分,遂把這兒稱作馬蘭基地。而他們自己,很快就像馬蘭花一樣,頑強地在荒漠上紮下根來。羅布泊環境本來就很苦,當時又趕上了我國連續幾年遭遇嚴重自然災害,物資極爲匱乏,官兵們住地窩子,抽榆葉煙,很多人得了浮腫病。但是,就是在如此艱難的條件下,“兩彈一星”相繼從沙漠深處升起,共和國的鋼鐵大廈因此而變得更爲堅固。

  我軍官兵特別能吃苦的作風,從根本上講,是對中華民族不畏艱難、吃苦耐勞、艱苦奮鬥精神的傳承與昇華。中華民族的歷史寫滿了輝煌,但也曆盡滄桑、頻遭劫難。大災大難,既給我們的民族發展造成了沈重傷害,同時也鑄就了華夏子孫吃苦耐勞、不屈不撓的精神,對磨礪民族意志、錘煉民族毅力尤爲重要。中華民族正是在飽嘗磨難中一次次由衰而興、轉危爲安,曆萬古而薪火未絕。人民軍隊正是在歷經困苦中不斷發展、不斷壯大,成爲一支享譽世界的勁旅。

  服務人民最光榮

  我軍從誕生之日起就把人民利益看得高於一切,在無私奉獻中溫暖著一個又一個時代,感動著一茬又一茬人

  1944年9月5日,一個叫張思德的八路軍戰士,在陝北安塞縣石峽峪燒炭時,因窯洞坍塌而犧牲。

  與戰死疆場、馬革裹屍相比,張思德的死顯得太過平淡。但是,人民領袖毛澤東不僅親自參加了他的追悼會,還在追悼會上專門作了《爲人民服務》的著名演講,高度稱讚他“是爲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還要重的”。

  張思德在平凡的崗位上,用生命詮釋了服務人民、無私奉獻的偉大精神。他因此被歷史永遠銘記。

  不只是張思德,人民軍隊的行列里,走出了許許多多爲人民利益而忘我奮鬥乃至捨生取義的英模人物,成爲我軍積極踐行服務人民宗旨的“形象大使”:雷鋒、歐陽海、王傑、劉英俊、周麗平、朱伯儒、張華、張子祥、李志軍、李潤虎、孫茂芳、徐洪剛、李向群、李國安、華益慰……這一個個名字,宛若夜空中閃爍的一顆顆璀璨之星,溫暖著一個又一個時代,感動著一茬又一茬人。

  不只是這些英模,我軍的隊伍中,還有無數默默無聞但同樣在爲人民利益而孜孜奉獻的普通官兵。在唐山大地震救災現場、在大興安嶺撲火戰鬥中、在’98抗洪大堤上、在抗擊非典一線、在青藏鐵路沿線施工點,多少官兵曾揮灑汗水與熱血、貢獻才智與力量?

  時至今日,在雪域高原、在茫茫戈壁、在南疆海島、在北國邊陲,在我軍官兵戰鬥的很多崗位上,工作和生活的條件依然很苦。但是,官兵們挂在嘴邊的卻總是這樣一句話:“苦了我一個,幸福千萬家”。

  言詞之間,充滿豪情,更飽含著拳拳真情。

  作爲人民的子弟兵,我軍從誕生之日起就把人民的利益看得高於一切,因而在服務人民時表現出了更高的自覺性。以雷鋒爲代表的我軍衆多英模,用他們的實際行動,一次次唱響服務人民最光榮的讚歌,對整個民族素質的提高産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詩人賀敬之曾寫道:“看,站起來你一個雷鋒,我們跟上去;十個雷鋒,百個雷鋒,千個雷鋒”。是的,雷鋒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的舉動,帶出了千千萬萬個“雷鋒”;而我軍一個又一個雷鋒式英模的湧現,則使服務人民、無私奉獻的精神化爲了一種永恒的社會價值取向。

  創新生成戰鬥力

  經過戰爭年代的洗禮,我軍的創新精神浸入骨髓,不僅直接推動著國防和軍隊建設,而且爲民族復興大業注入了強勁動力

  在人類社會中,軍事活動是一個最具創新活力也最需創新精神的領域。人民軍隊誕生80年來,從在夾縫中求生存、到成長爲捍衛民族利益的鋼鐵長城,其間創新之舉不斷,頗多“神來之筆”:

  三灣改編,創造性確立“支部建在連上”制度,工農武裝自此擯棄了舊式軍隊的習氣,部隊面貌煥然一新。

  蘇區反“圍剿”鬥爭中,遊擊戰術“十六字訣”—“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的總結運用,使紅軍屢屢以少勝多、以弱勝強。

  長征途中,紅軍何以能跳出百萬敵軍的包圍圈?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不墨守成規,敢出奇制勝,創造了四渡赤水、烏蒙山迴旋戰等經典戰例。

  抗戰時期,八路軍359旅“屯田軍墾”,通過開展“大生産運動”,使荒無人煙的南泥灣變成“到處是莊稼,遍地是牛羊”的“陝北江南”,有效改善了延安軍民的物質條件。

  解放戰爭中,我軍思想政治工作充滿創新活力,廣泛開展立功創模運動、團結互助運動、三大民主運動,促使部隊戰鬥力空前提高。

  新中國成立後,“郭興福教學法”的推廣,在和平年代掀起了一場席捲全軍的大比武熱潮。……

  創新無處不在,創新凝聚力量。我軍這些涉及建軍原則、戰略思想、軍事理論、戰術戰法、官兵關係、訓練方式、後勤保障等方方面面內容的創新之舉,一次又一次爲戰鬥力的生成注入活力,推動著中國革命闊步前進。

  人民軍隊的創新精神,深深植根於中華民族勇於進取、勤于創新的精神土壤之中。“日新者,久而無窮也”。中國的民族文化歷來強調開拓創新、推陳出新、革故鼎新之思想。上下五千年,正是因爲不斷求新、不斷創新,中華民族寫就了一部以“四大發明”爲標誌的煌煌文明史,爲人類社會的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

  經過長期殘酷革命鬥爭的洗禮,我軍的創新精神浸入骨髓,創新意識強烈而持久。

  當前,世界新軍事變革的迅猛發展和我國面臨的日漸複雜的安全環境,對我軍應對危機、維護和平、打贏戰爭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爲掌握戰略主動權,我軍官兵正以時不我待的緊迫感,大力推進軍事理論創新、軍事技術創新、軍事組織體制創新和軍事管理創新。大到托起“神舟”飛船遨遊太空、殲-10戰機研製試驗,小到廣泛開展群衆性革新活動,創新之風盛行軍營。

  生命之河不竭在於不停地流動。創新,是國防建設的動力,更是民族進步的靈魂。新世紀新階段,我軍以開拓創新精神大力推進中國特色軍事變革,必將爲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做出歷史性的貢獻!

  多少精神傳千秋

  以人民軍隊爲主要載體所孕育和創造的偉大精神,不斷豐富和發展著民族精神的內涵,對全社會的價值觀産生了深刻的影響

  “精神爲主人,形骸爲屋舍。”從戰爭年代到和平時期,我軍指戰員正是因爲胸中始終燃燒著熊熊的精神火焰,才攻無不克、戰無不勝,才屢堪大任、捷報頻傳。

  人民軍隊是民族精神的繼承者,更是培育者;是弘揚者,更是發展者。

  當我軍官兵們的英雄壯舉一再定格爲永恒和不朽時,當他們不斷把奉獻之歌演繹爲時代的最強音時,我們整個民族一次次感受到了崇高的氣息,感受到向上的力量。“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抗美援朝精神”、“老西藏精神”、“‘兩彈一星’精神”、“抗洪精神”……這一系列以人民軍隊爲主要載體所孕育和創造的偉大精神,不斷豐富和發展著我們民族的精神內涵,對全社會的價值觀産生著深刻的影響。

  近年來,一批以“學習解放軍”爲主題的圖書,屢屢登上暢銷書排行榜。這些研究解放軍“獲勝法則”的管理類圖書,不只引起了企業界高度關注,而且在政府機構、各種社會團體和普通讀者中産生了熱烈反響。很多人在讀後不無感慨地說,人民軍隊之所以能成爲“中國最有效率的組織”,就是因爲其自誕生之日起一直在努力佔領著“精神高地”。

  精神在,雄師馳騁萬里。精神在,民族蒸蒸日上。(來源:解放軍報)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