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信息化改造的初期,不少人仍然把人員、武器數量等機械化時代的標準作為衡量部隊戰鬥力水平的指標,而忽視了信息化時代最重要的信息獲取、處理和共享能力的建設。
使用信息化裝備訓練的頭幾年,很多人依然把精力集中在傳統的坦克射擊、通信、駕駛三大專業訓練上,沒有認識到各專業、各兵種一體化聯合訓練的重要性。
於是,一些怪現象現身練兵場:
一次裝甲合成營對抗,雙方都擁有多種偵察手段、完善的通信網絡和強大的支援火力,本來應該是一場信息與火力的比拼,然而兩個指揮員卻按以往的路子,演繹了一場坦克追逐戰;一次野外駐訓,師領導專門邀請友鄰電子對抗團和陸航團抽調分隊配屬到部隊。然而,對抗演練戰鬥打響後,不少營指揮員光顧著琢磨坦克戰術,把配屬兵種分隊忘在腦後……
曾有軍事專家作過這樣一個有趣的比喻:假如回到過去,給中世紀騎士一把自動步槍,但如果他僅僅是騎上馬用槍托砸對手的腦袋,不管他的動作多麼熟練,都不是軍事變革。
這個師面臨的正是類似的尷尬。
在裝備信息化改造完成後,全師上下一直致力於鑽研信息化裝備本身,不出一年就已經實現了人人熟練裝備操作。然而,部隊的戰法訓法、官兵對未來戰爭的理解,卻沒有實現蛻變,依然帶著濃重的機械化味道。
“一個人站立的基點決定他的視野。一支部隊的訓練基點決定其履行使命的能力。”師長蘇榮深有感觸地說,實戰化訓練,“戰”是關鍵。唯有把思維方式、訓練方向緊緊瞄准未來戰場,訓練的“實”才有意義,否則即便平時多流汗,戰時依然無法少流血。
一個課目為啥考了6個月,一場大戰因何只用5分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