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閱厚厚的《成績評定細則》,記者驚訝地發現,這次考核,根據不同單位、不同兵種的特點,師裡為每個營“量身定制”了標準。一連串的考核課目被細化為數百項指標,精細程度令人咋舌:甚至連“米飯夾生”都要扣分。
此外,在半個多月的考核過程中,師裡成立了專門的數據采集分隊,全程跟隨考核,運用多種末端數據采集手段,對作戰指揮數據、主戰裝備性能數據、通信裝備實際效能數據等,進行實時采集,獲取了各類基礎數據近5000組。
“以前講評部隊戰鬥力都是粗略的定性評估,現在不同了!”師領導告訴記者,“不僅各營考核所得分數一目了然,通過對基礎數據的分析,更能直戳各分隊戰鬥力‘軟肋’!”
部隊戰鬥力底數的精確化評估終於成為現實!去年的這次“打仗式考核”,也直接推動了全師今年上半年訓練效益的提升。
據了解,今年底,該師還將把“建制營作戰能力考核評估”升級為“作戰單元能力考核評估”,由團機關帶合成營展開全程式考核,更加貼近了實戰。
【後記】
大漠長風呼嘯,耳畔鐵甲轟鳴。
2012年盛夏,一場信息化條件下的實兵對抗演習在某訓練基地打響。面對某裝甲旅發起的淩厲攻勢,擔當藍方的該師某團,依托一體化指揮網絡,組織各兵種分隊快速協同,打出一連串漂亮的“組合拳”……
從2002年首支數字化合成營奔赴大漠精彩亮相,到2008年以6個“野狼行動”揚名軍區內外,再到如今成為各路勁旅眼中“最難對付的藍軍”,10年間,30餘場對抗演習鮮有敗績,既是一份難能可貴的成績單,也是一幅“燕山鐵騎”探索實戰化訓練的長長畫卷。
這幅長卷,我們看得到卷頭,卻看不到卷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