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中國空軍殲6戰史:馳騁南中國天空25年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06-13 17:05:28  



  屢次攔截美軍無人偵察機不果,從空軍領導機關到作戰部隊都非常焦慮。15日,空軍司令員劉亞樓率工作組趕赴廣東遂溪,召集指揮員、飛行 員和有關戰勤人員開會。劉亞樓對鄒廣如的勇敢表現大加讚賞、同時指出:儘管敵機飛行高度高、體積小,但它也有弱點:速度小,沒有主動 規避和還擊能力,基本上相當於“靶機”。擊落這種飛機的關鍵是要精確地對殲擊機進行指揮引導,壓准目標航跡。飛行員要採用正確爬高方 法,熟練操縱技術,在極短時間內完成瞄準、射擊、脫離等一系列戰鬥動作。

  此後,空軍特地在南寧、遂溪、昆明、蒙自等地設立了高空作戰點,配備精幹的作戰分隊和指揮保障班子,苦練打無人駕駛偵察機的技術戰術 和協同動作。1個月後,空1師嘗到勝果。

  1964年11月15日11時53分,雷達報告于海南島陵水以東170公里發現無人駕駛偵察機1架,航??1師駐遂溪機場作戰分隊中隊長徐開通奉命駕駛殲一6飛機起飛攔截。
  
  12時20分,殲一6爬高到1.62萬米。吸取第一次飛行員仰射攻擊失利的教訓,徐開通不慌不忙,按照反復練習的躍升動作,2分鐘後沖高至1.75萬米,距目標1500米。這時與美國無人機基本處於同一高度上,理想的射擊條件已經形成。徐開通放下減速板,從目標後下方5度角進入攻擊位置。距離400米時,徐開通兩次齊射,距離230米時,又是一個三炮齊發,無人機一頭栽下。此戰創造了戰鬥機在平流層擊落敵機的記錄,也為爾後中國空軍殲擊航空兵部隊一連串的勝利提供了借鑒。 

  1965年1月2日 13時55分,空1師駐南寧作戰分隊副中隊長張懷連,駕駛殲-6在17700米高空又擊落美無人駕駛偵察機1架。此次空戰,目標航線曲折,在900公里長的航路上先後6次轉彎,可利用的截擊地段只有120公里。毛澤東、劉少奇、朱德、周恩來、葉劍英、賀龍和羅瑞卿等在北京會見了張懷連和其他作戰功臣。空軍大力推廣兩次作戰經驗,僅僅過了3個月,空18師54大隊l中隊中隊長董小海就駕駛殲一6飛機在廣西崇左縣上空擊落了第3架美軍無人高空偵察機。這是一次令人驚歎的超極限作戰:敵機飛行高度更高——達到1.81萬米;機動次數更多、活動範圍也更大——敵機從進入中國國境至南寧的135公里距離內連續進行了5次蛇形機動,這是前所未有的。從一開始,空7軍指揮所就認識到,高度是關鍵。

  為了既保證連續跟蹤又使殲-6不至於在轉彎時損失高度,空7軍指揮所以極其精密、細緻的戰術,指揮董小海提高接敵轉彎高度(由1.35萬米增至1.45萬米),壓縮截擊地段(由120公里縮短到70公里),用“緩轉彎、小坡度、外側跟蹤”的方法(在敵機轉彎機動時,不立即跟蹤,待敵機轉到一定角度時,再稍壓坡度在其外側跟蹤),在快速逼近美國無人機的過程中,也逐步躍升到1.81萬米——這是一個超過殲-6設計極限(1.8萬米)的高度。與地面的精彩指揮相映生輝的是董小海的高超技術。整個戰鬥過程中,殲-6曾兩次失速,董小海都沉著處置,及時改出,終於建功。

  此次空戰的雷達保障,是另一個扣人心弦的故事:為了及時測出敵機的機動狀態,地面引導雷達的傾斜天線不得不頻繁俯仰,因此造成繼電器故障。關鍵時刻,雷達技師文德貴爬上旋轉天線,用手按住繼電器,隨車旋轉了整整48分鐘,288圈!地面、空中、飛機和飛行員等各個要素的完美配合和發揮,幾乎無懈可擊。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