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空軍裝備的殲11重型空優戰機。 |
在建國60周年大閱兵上,中國空軍派出了歷次以來最為強悍而龐大的現役戰機陣容,讓每一個中國人都深切感受到了新中國60年來裝備發展的飛速進步。然而,型號如此繁多的各型戰機,也從另一個側面反映出我國空軍在裝備更新和編制體制改革上的某些尷尬與無奈。相比之下,美國空軍只用F-15和F一16兩大戰機家族,便承擔起中國空軍8個戰機型號所擔負的全部任務。顯然,在現代化空軍發展的道路上,中國空軍還有相當多的問題亟待解決。
中國空軍戰機裝備型號現狀
目前的中國空軍航空兵戰機部隊,也許是世界上少數幾個同時裝備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機型的空中力量。其中,屬於第一代的包括強一5系列,屬於第二代的包括殲-7系列、殲轟一7A和殲一8系列,屬於第三代的包括殲-10、殲-1 1系列、蘇一30系列和蘇-27系列。而在類型上,這8個系列型號家族又分屬制空戰鬥機、多用途戰鬥機、前線戰鬥機、攻擊機和戰鬥轟炸機,可謂紛繁複雜。
造成這一現狀的主要原因來自於歷史遺留和現實諸多因素的制約。從歷史發展上看,我軍航空兵戰機部隊在上世紀280年代之前以殲-6和強-5家族為主,輔以少量殲-5、殲-7。之後,與西方局勢的緩和以及北方重兵的威脅,使得我國一方面加快國產截擊機研製的步伐,一方面引進西方技術,由此誕生了殲-8、殲轟-7兩個新成員。蘇聯解體後,我國與西方的軍事技術交流因故中斷,原先勢不兩立的仇敵反而成為友好的近鄰。於是,中俄軍貿大門重開,蘇-27及蘇一30系列湧入國門。進入新世紀,我國與西方、俄方技術交流的結果終於開放出兩朵燦爛之花——殲-10和殲-11。
可以說我國用十餘年的時間,完成了從第一代戰機生產、第二代戰機成熟到第三代戰機問世的飛躍,比西方完成同一歷程的時間縮短了差不多十年。但是,發展速度的加快,同時也意味著負擔的加重。從第一代戰機直接跨越到第三代戰機,無疑在人員培訓、後勤保障、部隊編制和戰術變革等諸多方面面臨都許多挑戰。因此,即使能夠採購到足夠的第三代戰機,我軍航空兵戰機部隊也不可能一下子全面換裝。
現實因素對於我軍航空兵戰機部隊裝備體系的影響,其實比歷史遺留問題更突出。首先,面對第三代戰機高昂的採購費用,空軍和海軍想必要精打細算一番:是採購少量的三代機,還是採購更多的二代機改型,這是一個不太容易做出的選擇。其次,我國航空工業在第三代戰機的生產能力上,還無法滿足快速換裝的要求。比如成飛,現在要生產殲-7、FO-1和殲-10三個機型。國外用戶就曾以該公司根本無法保證交付為由,將殲-10排斥於競標者之外。該國外用戶的這個說法儘管有托辭之嫌,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國外對於中國航空工業生產能力的擔憂。再者,目前部隊裝備的大量第一代、第二代戰機尚有相當的剩餘壽命。我國軍方顯然也沒有美國軍方那樣財大氣粗,只能物盡其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