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專家:中國要學習蘇聯跨越式發展核潛艇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06-21 09:51:56  



  記者:石墨生產堆蘇聯人都給了我們什麼程度的技術?

  趙總:總體的概念給了我們,但圖紙並不完全,設備的核心需要我們解決,附屬的設備也需要我們自己做。我們把殘缺的部分補起來。

  記者:從試驗堆、石墨生產堆到核潛艇的動力堆,它們在技術上是否有相關性?

  趙總:從原理上來說,它們是一樣的,都是利用核裂變的能量。但不同的堆所用的慢化劑是不同的。

  1958年秋,生產堆的設計已進行到一定程度,我從蘇聯回到國內,參加了國內自己的生產堆的建造工作。這時國家要上核潛艇,我又被從石墨生產堆的隊伍中“抓”出來,開始了核潛艇的設計和建造。核潛艇工程的設計建造並不是一帆風順的。從1958年開始到1970年,核潛艇工程的所屬單位也在各部委之間不斷變動,從設計院、核工業部、國防科工委,到七院,再到海軍。但是負責設計建造的隊伍沒有發生變動。核潛艇工程上馬之後進展很快,到1960年,已經有了一個相對完整的設計,但這個時候,中蘇關係惡化,蘇聯專家撤走,以我們自己的力量,原子彈和核潛艇只能同時上一個,於是1962年,核潛艇專案暫停,集中力量保證原子彈工程。核潛艇工程進行過程中的自力更生經驗,也融合到了原子彈工程當中去。1964年原子彈爆炸,核潛艇工程重新上馬。那時侯,我參加的生產堆項目也告一段落,我再次調回,從事潛艇核動力的研究設計。

  記者:第一代核潛艇的反應堆是否有國外的參考物件?

  越總:當時國際上關於壓水堆的資料很少。美國當時也剛搞出核潛艇,因此最初設計,我們都是從頭開始做,所謂的資料也很有限。核潛艇的研製能比較順利,一是工程安排比較好,二是當時國家的所有科技精英都投入到了有關的項目中去,不同學科的專家彙聚在一起工作,這就形成了一個溫床,不同專業之間的科學家可以相互請教。

  原子能院當時把核潛艇作為“元帥”,所有的工作都圍繞著核潛艇,所有的環節都有相應的科學家在那裏出主意。現在看來,我們的核潛艇很特別,一次成功,而且起點很高,這不是偶然的。一直到現在,經驗都還是很寶貴的。海軍對第一代核潛艇的評價很好,說這核潛艇的動力到現在都很“皮實”,海軍用起來很放心。

  做反應堆,誰也沒有搞過,世界各國也剛開始。作為一個反應堆,如何計算,如何把零件弄好,這些東西都沒有參照,完全要自己弄。基本的物理概念,基本的分析,然後再通過試驗,驗證自己的東西。開拓並不是那麼簡單。很多設備和試驗裝備,國內根本沒有。核燃料全部要從頭弄起,從二氧化鈾開始弄。因此,核潛艇工程涉及到從化工、機械到最尖端技術的一整個工業體系。

  到了1961年,我們就把初步設計做出來了。最初我們的計劃,核潛艇1964年要下水。不過後來暫停,給原子彈讓路。宋任窮部長拿到了這個初步方案,批文說,還是留有餘地好,就叫初步設計草案吧。上報中央批准。有了個草案之後,按中央指示,我們開展了全國科技和工業水準大調查,使設計與我國水準相符,按經過努力可以實現的目標來調整設計。比如反應堆需要用的鋯管,我們能不能做出來?除了換單位做子專案,一些設計如果國內無法實現,那麼我們就回頭修改方案的參數。

  反應堆最關鍵的系統是堆芯,堆芯的關鍵是燃料元件。堆芯裂變產生能量,反應堆要做的事情,就是把堆芯的能量帶出來。此外,核反應爐和鍋爐還有一個很大的不同。鍋爐你把火熄滅之後,它就不再產生能量了,而反應堆即使在關閉的時候,它的元素衰變也產生能量,這就是反應堆的剩餘功率。剩餘功率對於反應堆來說是最危險的。反應堆裂變停止以後,冷卻系統不能停。萬一冷卻系統發生事故,那就會把反應堆燒了,造成嚴重後果。這就是核動力和常規動力最大的不同點。

  核潛艇反應堆裏面技術難度最大、研製週期最長、要求最高的就是燃料元件。作為燃料元件的研究,必須要有一些基本條件。核材料的基幹結構是二氧化鈾,還是金屬鈾?或者別的什麼東西?製造出來以後,不帶放射性時要進行檢測,發生了裂變反應以後,再看它會變成怎樣。各個環境下都考驗了,都沒問題了,才合格。此外就是水怎樣冷卻,出了事故以後,如何把反應堆的熱量帶走。在出故障的時候,仍然要保持對反應堆的控制。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