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解密中國首個核武研發地:職工與世隔絕36年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06-13 13:52:13  


核武器基地中的情況。

  採訪雕有珠:221禁區是1100平方公里,分了剛開始是八個哨所。八個哨點,一個警衛團,一個哨所一個班,就是第六號哨所一個排,保證禁區內的安全。

  採訪趙振宇:我們二分廠大門有警衛,每個工號門前還有警衛。你不是這個工號的進不來,我們證明都不一樣。

  李小萌:我聽到一個說法說如果沒有通行證,鳥都飛不過去。

  王菁珩:倒不是鳥飛不過去,就是有嚴格的保密規定,也就是保密裏規定,我們每個人有工作場所的規定,比如我有個通行證,這個通行證有規定你的可以到哪個車間,可以不准到哪個車間,有規定,而且車間裏面保密的車間都有站崗的,都有警衛部的戰士站崗,車間有站崗以外,工號還有站崗的,我就在特殊材料車間工作,進車間大門,有一個有站崗的,必須出示我可以進102車間的章子的證件才能進去。如果我進到工號,我要搞裝備,搞裝備工號,裝備工號又有解放軍站崗,那裏有一個全通的通字,我才能進去。

  李小萌:站崗的解放軍荷槍實彈嗎?

  王菁珩:基本是荷槍實彈。

  李小萌:這氣氛真凝重。

  王菁珩:對,我們很習慣了。

  李小萌:您後來是廠長了,您那個通行證是不是可以到處走的?

  王菁珩:全通。

  李小萌:那這個證你得保存好,不能丟吧?

  王菁珩:當然不能丟。

  李小萌:您剛才講了好多代號我發現,一般都有什麼樣的比如工作的內容,還是車間,包括人都會有代號來代替嗎?

  王菁珩:這倒不是,工號有代替的代號,產品有代號,我們搞一個科研實驗任務的時候,每個科研實驗都有個代號,我們個別的知名專家,像著名的核子物理學王淦昌,他到了我們基地工作的時候,接受到基地從事核武器研製工作的時候,他就隱姓埋名,取名叫王金,隱姓埋名了十七年,一直到文化大革命結束以後的兩年,大概是1978年吧,國務院任命他為二技部副部長的時候,人們才從報上看到王淦昌的名字。

  李小萌:其實在進入基地之前,王淦昌先生已經是有很大知名度的了,在這十七年當中,在任何交流的學術會議的現場,包括不管國內國外的都找不到這個人了。

  王菁珩:對,是這麼個情況。他應該說,特別是他在蘇聯杜布納核技術研究所任副所長,而且他所領導的小組在反西格馬負超子的發現方面有突出貢獻,是有可能衝擊諾貝爾獎金的,衝擊諾貝爾獎的,但是他回國以後,我們的劉傑部長找他談話的時候,傳達了周恩來總理的指示精神,要把他調到從事核武器的研製工作的時候,當時部長給他三天的時間考慮,我們的王老,王淦昌同志毫不猶豫地,他說我不用考慮,我願以身許國。我們的科學家們和工程技術人員就是這樣無私奉獻,隱姓埋名,為我國的核事業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李小萌:當時在廠區裏面,大家都認識他嗎?他出入的時候會不會有人關注看他?

  王菁珩:有人關注,也當時為了他們的安全,還有警衛人員。

  李小萌:這個保密工作保密到什麼程度,我也看到資料說,就是你們親手研製生產的原子彈爆炸了,成功了,全國人民都知道的時候,你們卻都並不是很清楚。

  王菁珩:有些從事技術,這方面比較緊密的,他知道以外,一般的像我們那兒有個是個政企合一的企業,青海省人民政府礦區辦事處,有十三個處室,文教局,文教局就管了四所中學,四所小學,七千個學生,所以有的部門的職工並不知道第一個原子彈是從我們那兒出去的,並不知道。

  李小萌:技術部門還有生產部門還是都清楚的。

  王菁珩:生產部門也不見得,核心部門可能知道,有些部門也不知道。

  李小萌:那就像是一個汽車製造廠,每個車間都知道我做的是輪胎,我做的是內部的什麼馬達發動機,但並不知道最後它將拼成一輛車。

  王菁珩:這有可能,在當時的情況是這樣的。因為有個規定,就是你不該問的你不去問,我加工的什麼用在哪兒,我不去問,我只把我這個本職工作做好就行了,至於用什麼,相信組織就完了。

  用王菁珩的話說,從接到通知前往青海的那天開始,他和他的同事們就記住了這句話---不該問的不問。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