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玉樹地震總救援 展現中國制度優勢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4-23 20:33:11  


 
難度世所罕見 玉樹救災決不放棄

1、救援生死時速 書寫世界救災史新篇章

  據來自青海玉樹抗震救災指揮部的消息:截至4月22日17時,地震造成2187人遇難,失蹤80人。儘管傷亡人數不及23個月前的四川汶川大地震,但不少民間輿論還是將其聯想到了一起:兩次地震同屬於西部、都在青藏高原邊界之上,兩次地震都牽動了舉國救援,也都在世界性的盛會在華舉辦之年——前一次是在奧運會前,這一次又在世博會前。(法國《歐洲時報》)

  從4月14日地震發生至今,玉樹救災重建的重要性艱巨性與日俱增,海內外的關注也逐漸升溫,原因在於小小玉樹,有“三高”的特征,一是玉樹地處青藏高原腹地的高寒地帶,平均海拔4000公尺以上,交通不便,如果不是剛剛在半年前建成投入使用的玉樹機場,此次救援的交通瓶頸勢將大大降低成功的可能性。更困難之處在於此次地震可能是現代以來3700米以上海拔高度的最大地震,連專業搜救犬都難以工作的高原反應使各方的救援進程和救援效率大打折扣,因此中國的救援經驗可為全球地震救災提供一個典型的案例;二是玉樹屬於藏族地區,人口九成以上為藏族,因此在民族問題上、政治上,敏感度極高;三是玉樹地震災區的死亡率很高,震驚世界。香港《亞洲周刊》也撰文指出:“由於地處偏遠、通信中斷,天氣寒冷,狂風及沙塵暴,救援非常艱困,挑戰來自全中國的救援隊伍。”

  值得一提的是,面對如此困難和猝不及防的地震挑戰,“三高”挑戰,北京在抗震救災上,也展現了令人鼓舞的“高度”:首先,汲取四川地震後救災的經驗,北京在第一時間,就動用軍隊武警,與國家專業救援團隊緊密合作,進行了“立體式”的救災行動;其次,國家主席胡錦濤和總理溫家寶都提出珍惜每一個生命,決不放棄,各路救援隊伍進村入戶,排查搜救,不但爭取黃金時間,也爭取極限時間,寫下了中國地震救災,乃至於世界地震救災上的新一章。這一點,連遠在印度的達賴喇嘛也不得不承認,中國政府的救災是值得贊許的。(美國《世界日報》)


2、升級汶川經驗 中國救災體制臻於成熟

  從汶川到玉樹,比照兩次救援的情況,人們不難發現無論是官方組織救援的能力,還是受災民眾的心理狀態,都大為改觀,玉樹震災救援更加迅速有效。中國政府第一時間成立救援指揮部,動員全國力量展開“救援大行動”,並且確定救災24小時、48小時、72小時“時間節點”,分別恢復交通通訊、通電、災民入住帳篷和重傷員轉運治療。玉樹地震發生後一小時,中國國務院成立應急指揮部,地震局啟動二應急響應機制,國家民政部啟動四級響應機制。離玉樹州最近的四川甘孜州石渠縣緊急組織動員40名應急民兵,驅車140多公里,於當天下午兩點抵達震中。(美國《華盛頓觀察》)

  中國救援隊伍反應神速,愛心盈溢,表現出超級的功力;中國社會民間親善力量、企業社會責任再度勃發,噴湧“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中華傳統文化力量。華人媒體驚嘆“中國式救災”,中國領導人如此全身心投入救災,中國救災團隊如此經驗豐富,展現了一種舉世罕見的救援能力和國家精神。(日本《日本新華僑報》)

  有香港媒體評價認為,“有序”也是地震救援的一大突出表現:不僅國家最高領導人在地震當天即發出救災指示,地震次日,由副總理回良玉主持的救災會議上還明確制定了救災時間表,要求震後24小時內,交通、通訊基本恢復;48小時內通電問題基本解決,受災群眾基本可以住到帳篷裡;72小時內重傷患要全部轉運出去受治療。

  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夏學鑾表示,在汶川地震之後,快速有序的應急救援體制反映出災難面前,中華民族更加頑強和成熟。他還看到,民間志願者組織沒有盲目地湧向災區,其跟政府的合作顯得更加協調,也更有經驗。(北京《國際先驅導報》)


3、印證多難興邦 世界感受中華民族精神

  汶川大地震後數月中國成功舉辦了2008年北京奧運會,贏得世界贊譽的同時也讓整個世界看到了中華民族的堅韌不屈。如今,玉樹大震之後不到一個月,中國又將迎來一次世界矚目的盛會——2010年上海世博會。如此“不幸”的巧合不禁讓人想起“多難興邦”四個字。(美國《僑報》)

  中國政府在大災大難面前的鎮定指揮再一次激起了整個中華民族團結奮鬥、戰勝困難的信心,兩年前汶川大地震舉國戮力救災的那一幕再次顯現。據《俄羅斯報》報道,中國人的民族凝聚力在地震中再次得到體現,來自中國各地的人道援助源源不斷進入青海災區。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西藏問題專家胡仕勝表示,多數中國人在對同胞救助或捐款時,首先想到他們是災民,而不是首先想到他們是藏民。某些西方媒體並未設身處地地了解中國人的感受,他們總以為災難最容易挑起民族及不同人群之間的矛盾。他們無法理解中國的事情總是相反,越有災難人們越團結。外國人理解不了中國歷史上“多難興邦”的事實。他們總是驚訝天塹長江為什麼沒有成為“界河”。(北京《環球時報》)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