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快速啟動香港金融業轉型提升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04-06 14:44:34  


“經濟機遇委員會”定下“穩金融、撐企業、保就業”三大目標。
  中評社╱題:快速啟動香港金融業轉型提升 作者:劉迺強(香港),全國人大香港基本法委員會委員、本刊學術顧問

  四大目標需要同時進行

  金融海嘯一起,全球的經濟都出現問題,對於香港這全外向的小島型經濟,打擊尤其嚴重。百上加斤的是,香港經濟的傳統支柱產業,包括金融、經貿服務、物流和旅遊,除了金融業還具一定的優勢和活力、旅遊得到中央政策支持,提供源源不絕的旅客之外,其它物流和經貿服務,早已疲態畢現。更重要的是,除了旅遊之外,其它產業多少都與內地的進出口業務,特別是珠三角(主要是東莞)自改革開放數十年形成的“前店後廠”的格局息息相關。內地大力啟動內需以對付外圍經濟的沖擊,對香港的補益不大;反而因為海外市場萎縮,再加上環保和勞工法例的收緊,東莞港商難以支撐,大規模倒閉,“前店後廠”的格局全面崩塌,對金融、經貿服務和物流業的沖擊之大,實在難以估計。影響所及,香港內部消費,包括房地產、零售等,都受到巨大的壓力,最後反映於就業、增長和物價當中。情況估計遠比1998年金融風暴和房地產泡沫爆發觸發的5年多持續通縮,更加嚴峻。

  對此,特首曾蔭權緊急成立了一個10人“經濟機遇委員會”,馬上展開討論,並於2008年12月8日的第二次會議之後,訂下“穩金融、撐企業、保就業”三大目標,並公佈了包括千億元特別信貸保證計劃,解決企業融資問題,和通過多項措施,增加就業。

  濟燃眉之急,固然重要。同樣重要的是直面“前店後廠”破局,快速轉型,香港經濟這樣才會真正有活力,才會自然產生就業機會,恢復增長。所以,在上述“穩金融、撐企業、保就業”之外,還要加上“促轉型”,成為四大目標。這四點同樣重要,需要同時進行。

  集中發展有優勢和活力的金融業

  對於如何轉型,市面上有幾條不同的思路。其中一條思路是集中發展目前唯一有優勢和活力的金融業。曾蔭權有一句名言:“一個金融業就可以養活七百萬人。”他的意思是金融業雖然直接僱用的人員不多,但增值高,有潛力可以支持和帶動香港所有其他行業。加上外邊已經造了“紐倫港”這新名詞,把香港跟紐約和倫敦這兩個世只金融中心並列,更鞏固了他的企圖心和信心。不過香港問題在於經濟基礎太窄,再進一步收窄,顯然不是一個理想的發展方向。若以股票市場市值與GDP比例計,已相當於GDP的10倍,高於紐約、倫敦、東京等國際股市的相關比例,世只第一。他最近訪問過倫敦,當會親身感受到那裡因過分發展金融業務導致雙位數失業率的肅殺氣氛。

  但是如果我們從較現實角度看,從本身既有的優勢出發,無疑是會事半功倍,較容易於短期之內達到較大的效益的。成功快速發展金融業,將有利於填補其它產業萎縮的空間。這次金融危機,對美歐經濟打擊最大,東亞國家因為吃過了上次亞洲金融風暴的虧,所以大都儲備甚豐,金融穩健,中國尤其是突出的例子;所以香港若在目前的環境中大力發展金融業務,既有危,亦有機,不能說完全沒有道理。

  香港雖雲是國際金融中心,但是在品種上一面倒的是股票上市和買賣,而所有掛牌公司,清一色是港資和內資企業。因此事實上,香港只不過是一個中國股票市場。外匯的交投額,不如新加坡,唯一特殊的,是離岸人民幣業務。這樣一來,香港的金融市場不但基礎狹隘,而且未來的發展,端視乎中央的政策。

  問題是今天人民幣仍未能完全自由兌換,很多人民幣業務都不能展開。但上海最近已經向中央提交報告,要做人民幣結算中心,要是獲批准的話,到人民幣可自由兌換,有大展拳腳的機遇時,離岸人民幣業務,香港已不能壟斷,並且出現了強大的競爭對手。另外,在股票方面,內地證券市場正積極吸引內地企業留在本土上市,及引導已在境外上市的大型國企回歸內地發行A股。加上去年以來A、H股之間的大幅差價,也會影響內地企業赴港上市的意欲;尤其是內地中小型企業,更可能會傾向選A股方式上市。此外,近期倫敦、紐約、東京以及新加坡等多個市場也積極吸引更多內地企業前往上市集資,對香港不無威脅。香港傳統的股票和外匯業務,因而受到很大的競爭壓力。

  過去幾年,香港金融業順風順水時,政府和業只沒有大力開發新產品和市場。現在面臨危機,第一個反應就是向中央多要政策,要求中央逐步擴大香港的人民幣業務。如成功的話,固然受歡迎,但更健康的方向,應該是同時致力開發新產品和市場。

  世只級金融中心一般由股市和債市互動而成,世只主要金融中心的債券市場都比股票市場大近一倍,但香港則只及股市市值微不足道的5.5%,債市的發展明顯嚴重滯後,大有廣闊的發展空間。

  今天的香港債市基本上仍然是一個以機構投資者為主的私人配售市場,還未能成為本地企業和銀行融資的主要工具。主要的原因是特區政府手上有巨額盈餘,沒有政府舉債的強力支持。雖然政府在2004年兩次發債260億元,但基於審慎理財原則和貨幣制度嚴格紀律的要求,很難期望特區政府今後經常性大規模發債。加上香港的“搵快錢”投資文化,投資者追求較短線和風險回報,不重視長期投資和債券的穩定收入。這個原因,再加上國際評級機構給予香港企業的評級往往低於它應享有的級數,局限了獨力發行債券的香港公司數量,同時也令債券投資者卻步。本地企業一般也不採取發行債券融資,企業債券低於每年債券發行總額的5%。

  因此,要發展香港的債券市場,無論在債券發行的供應,和日常買賣的客戶方面,都需要朝國內和國際方向發展。自2007年6月底國家開發銀行在香港發行人民幣債券,香港發行的第一只人民幣債券正式登場,並小額批出給散戶認購。因為市面預期人民幣會升值,此後多只人民幣債券都大受歡迎。如今全球經濟不景,股市大瀉不止,存款利息不斷下降,美元不跌反升,但持其它外幣都損手的風險,更有進一步貶值風險,再加上最近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之後,決定人民幣匯率明年保持基本穩定;以上種種因素,都說明2009年是發展人民幣債券的良好時機。而鼓勵企業發行債券融資,也是中央既定政策;12月13日,中日韓福崗會議,溫家寶總理的六點倡議中,如提及推進亞洲債券市場。特區政府需要向中央爭取內地企業系統地頻繁在港發債,這是兩利雙贏之舉。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