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熊玠:為何日本一再覬覦侵犯中國?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2-10-17 00:54:54


 
      為何日本一再覬覦甚至侵犯中國

  要回答這個複雜問題,我們要注意一個客觀事實與一個理論的啟示。

  客觀事實。日本是一個極其缺乏天然資源的島國。據現代統計,日本是99.8%依賴進口的石油;同時它的食物50%須從國外進口⑭。

  研究區域問題(譬如只研究個別國家)的學者,很少提供理論的解釋。所謂理論即指事件發生之因果關係;尤其是從一個案例之發現可以援用至其他案例而具有解釋能力者。在國際關係之研究(以別於區域研究)中,有不同關於戰爭起源的理論。其中之一,通稱“經濟驅使定律”(Theories of Economic Imperative),有兩種不同版本。其一是創自John Hobson(1858-1940)年的“帝國主義戰爭論”。他的理論是基於他對1858-1902年波爾戰爭(Boer War)的研究。這是一場英國對當時荷蘭人控制的南非(South Africa)發動之戰爭。他發現此次海外戰爭之導因,是由於英國國內經濟生產過盛而無足夠銷路所引起⑮。換句話說,國內生產過剩而須要靠武力來尋求海外市場,造成發動帝國主義戰爭之動力。不過它與列寧的帝國主義理論迴異的是,Hobson認為不一定是資本主義的國家才會產生對外發動帝國主義戰爭的結果。參照這個理論,我們再來看英人研究早期日本的權威史學家喬治、山牧筍爵士(Sir George Samson)對日本16世紀豐臣秀吉引兵攻佔朝鮮(見前)的解釋。他認為由於足利幕府末期的內戰帶來莫大顛簸,產生了普遍的失業與商業損失;更剝奪了很多富商以及軍方營造商(goyoshonin)致富的機會。豐臣秀吉崛起後,就是這些人鼓動他去攻打朝鮮,籍以擴張就業與經濟復興之機會。所以,這是“經濟驅使定律”理論的另一版本。即海外戰爭可能是為國內尋找就業或刺激經濟復興的手段。

  知道了這兩點(客觀事實與理論啟示),我們就可以知曉日本覬覦並想侵佔中國的原因何在。因為日本島國高度缺乏資源,所以日人毫無安全感可言。因此企圖擴大其地理領域以充實其天然資源之來源,是一個很可以理解的答案。雖然《田中奏摺》⑯存在的可靠性有人質疑,但它內中的主張)“要征服支那,必須先征服滿州;要征服世界必須先征服支那),早在十九世紀對明治維新期間日本領導人有深厚影響的吉田松陰(Yoshida Shoin),就持有同樣的主張⑰。回顧以上提及的中日關係五大階段中的四次重大衝突,每次俱與日本急需爭取天然資源有關。這是我們紀念「九一八”事變71週年值得反思與切記的功課。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