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遠離激進主義路線?蔡英文兩岸政策論述的困境與超越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7-09-16 00:12:16


 
  民進黨首次執政經驗表明,當扁政府從所謂新中間路線,滑向激進的“一邊一國論”及正常國家運動路線時,烽火外交勢必成為金錢、金元及經援外交。兩岸綜合國力差距逐漸拉大,以硬碰硬恐適得其反,扁政府時期共斷交九個國家,建交三個新國家。儘管,蔡英文當局表明拒絕金援外交,然一旦重啟烽火外交,不僅要用更多國家資源“固樁”,以防邦交國被大陸拉攏挖牆角;同時也要投入更多資源拋向至第三國,始有可能成功“拔樁”。

  此次巴國與大陸建交,儘管目前尚未形成全面雪崩式斷交風潮,只以切香腸蠶食方式為之,但一般認為可能引發骨牌效應。大陸當局對台政策思維,其實也考量到反獨與促統、壓制政策與兩岸人民親善關係營造之平衡,避免過於激化台灣主體意識,轉化為反中情節。從巴拿馬、聖多美與台斷交,台灣參與世界衛生大會、國際民航組織與國際刑警組織受挫、違反奧會模式以“中國台北”取代“中華台北”,參與國際鑽石專業認證大會台灣代表被驅離,台灣的外交節節敗退失利。這可能導致蔡英文兩岸政策改弦易轍,揚棄不衝突、不挑釁、不對抗的政治承諾及跳脫維持現狀主張,進而拋開中華民國,鋌而走險滑向激進台獨路線。

  二、台獨激進路線伺機而動

  民進黨首次執政時期,陳水扁曾提出具創新開放性的兩岸政策思維,包括兩岸政治統合論、共同架構“未來一中”、“一個中國原本不是問題”、“以中華民國憲法應對對岸一個中國原則”;也提出“四不一沒有政策”。然而,這樣跳脫民進黨傳統兩岸政策的主張,顯然並未符合大陸當局的期待標準,終致扁就任黨主席時發生諾魯斷交事件,這也促使扁原來極為不穩定的“新中間路線”改弦易轍,推陳“一邊一國論”及正常國家運動。

  無庸置疑的,獨派政治勢力聯盟確實不斷地推動台灣國家正常化運動,制約民進黨兩岸政策實質轉型,包括是否承認“九二共識”、“憲法一中”及凍結《公投台獨黨綱》,並以台灣名義參與聯合國及國際組織。基本教義派強力推動法理獨立及台灣正常國家運動,甚至要求撤廢中華民國,往往迫使民進黨的兩岸政策“進一步、退一步”,難以完成真正轉型。

  大陸當局對台外交活動空間壓制,往往適得其反產生雙面刃效果。一方面框住台灣避免滑向法理台獨;但另一方面也導致台灣民眾對大陸敵意升高,及台灣人認同攀升。換言之,對台政策“硬的更硬”做法,促動台獨更為激進主義的揚升,但尚不致敢公開宣佈獨立。但對台外交的壓制,也會刺激台灣民眾對大陸反感。例如國民黨政府雖奉行“一中原則”,但1990年台沙斷交、1992年台韓斷交、1997年台非斷交,皆是台灣民眾對大陸敵意高升時期;同時1996年對台飛彈試射,首次台灣人認同高於中國人認同。如此要營造“兩岸一家親”及心靈契合、兩岸命運共同體,勢必困難重重。

  鑒於最近台灣外交困境,扁政府時期的前行政院長游錫堃表示,“當‚中華民國‛的邦交國少之又少時,‚台灣‛的邦交國就會出現。”這意謂中華民國的邦交國變少並無所謂、也不必擔心,自然國際上就會出現願意跟台灣建交的國家。這樣政策思維邏輯極具跳躍性,當以中華民國名義參與國際空間困難重重,就會促動獨派採行以台灣名義參與國際組織,及追求法理獨立與正常國家目標。但國際強權政治運作的現實顯示,並不會因變更國號增加外交空間;認為變更國號就有國家願意與台灣建交的設想,恐怕過於樂觀。

  獨派認為台灣要成為正常國家,關鍵包括制訂台灣憲法、國家正名憲法化、以台灣名義參加聯合國。這些論點直接挑戰蔡政府兩岸政策論述,試圖將中華民國憲法、維持兩岸現狀,轉換成台灣新憲法、國家正名憲法化改變現狀。一旦從中間溫和路線走向激進挑釁路線,兩岸關係陷入熱對抗;蔡英文若偏離維持現狀承諾,難以獲取中間選民信任,選票無法極大化,不僅無法繼續順遂執政也難以再度取得政權。

  大陸當局對台政策:反獨與促統

  大陸對台政策具有“硬的更硬、軟的更軟”特徵。在“硬的更硬”方面,體現原則的堅定性,以“九二共識”堅壁清野的區分製造對立面,區隔藍綠政黨、地方政府、愛國/綠色台商企業及愛國/綠色藝人等,這固然有效區分對台政策的標的群體,但也創造兩岸諸多領域的更多衝突;甚至刺激台灣內部政黨對立、族群衝突及國族認同紛亂。例如,在兩岸城市交流方面,參與滬台雙城論壇,但拒絕參與高雄港灣城市交流;與泛藍執政八縣市交流,拒絕與泛綠執政縣市交流。

  目前蔡英文當局並無主動拉攏大陸邦交國,或採行外交挑釁行為,甚至自我限縮不推動以台灣名義參與聯合國活動。然大陸當局仍視其兩岸論述,為一份未完成答卷。一個擁有45%基本盤民意的政黨,卻長期被排除兩岸關係參與外,這樣的對台政策並不完整,難以引導兩岸真正邁向融合的發展方向。大陸當局對台政策在“軟的更軟”方面,強調兩岸經濟社會發展的融合,從既往強調“向南移、向下沉”、“三中一青”(中小企業、中南部、中低收入戶、青年人),逐漸轉移至“一代一線”(年輕一代、基層一線),提出準“國民待遇”優惠措施,拉攏台灣民眾親中、友中、和中及愛中,給予在大陸就學、就醫、就業、創業比照大陸居民的同等權益做法。

  大陸當局的兩岸政策目標及思維邏輯,即是反獨與促統,具有一致性與明確性,強調原則堅定性與策略靈活性,同採軟硬兩手策略。馬英九執政時期,兩岸具有“九二共識”共同政治基礎,戰略主軸為和平發展的“促統”,戰術運用便是創造性模糊與兩岸交流合作。蔡英文執政時期,戰略主軸改變為遏制台獨的“反獨”,戰術運用就是明確清晰與外交軍事壓制。同時必須處理好反獨與促統、全面壓制與台灣民眾敵意對抗之平衡。大陸當局對國、民兩黨無法等量齊觀對待,對國民黨當局具信任感,接受兩岸政策模糊只需“點到為止”;但與民進黨當局互不信任,要求兩岸政策清晰且需“清楚明白”。

  大陸當局對台政策的思維邏輯 ,目前正處在調整反獨與促統、壓制與兩岸一家親之平衡。促統並非是大陸當局設定的緊要議程設定,然反獨就是要處理、遏制台獨,卻已一躍為重中之重。就和平崛起的大陸而言,和平穩定的關係框架有其必要性,並非需要迫在眉睫解決兩岸問題。然而,兩岸當局在接受“九二共識”及認同其核心意涵之爭論,促動大陸當局必須投入資源關注兩岸議題。從辯證角度來說,蔡當局讓自己成為主要矛盾對立面,矛盾的突顯也必然引發強力壓制,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呢?

  結論

  從大陸當局角度來說,蔡式的內外有別兩岸論述策略,難以創造善意避免衝撞。大陸當局若對台外交採取“剃光頭”策略,兩岸衝撞程度可能超過民進黨首次執政時期,這提供獨派迫使蔡政府轉向台灣國家正常化路線的社會基礎。大陸當局壓制台灣國際活動空間,試圖將蔡英文政府拉回“九二共識”的政治基礎。

  大陸當局對蔡政府採取外交壓制做法,將會產生雙面刃效果,一方面是逼使蔡英文政府儘速完成答卷,回到“九二共識”既定軌道,但從民進黨首次執政經驗來說,大陸的壓制不僅陳水扁沒有低頭,反而提出更為激進的“一邊一國論”及正常國家運動。蔡英文的選擇可能是抗衡或扈從,儘管仍宣稱維持現狀,但會越來越難維持。另一方面這會鼓勵台灣內部躁進極端主義揚升,認為既然釋放遵循憲法、關係條例、“九二歷史事實”、“九二會談精神”,皆無法解開兩岸政治僵局,何不改弦易轍走激進台獨路線呢?在此,蔡英文的不對抗、不屈服及維持現狀善意不變,勢將產生相互對立與衝突的目標及政策作為。

  蔡英文當局宣稱重新評估兩岸關係,這應是一種戰略性的評估,而非自食其言走回對抗衝突互動模式。蔡英文表明“附和北京的邏輯,無異是向威脅屈服,更將扼殺我們自己的生存空間。”這說明台灣當局不會屈服於大陸當局壓力,但這必然導致兩岸衝突難以避免,無論是附和大陸當局的政策邏輯,或者是台灣生存發展的邏輯,未必是兩條找不到交叉結點的平行線。台灣夢與中國夢可以融合共築兩岸夢,把台灣生存發展依託大陸和平崛起並以大陸為發展腹地,從地緣政治與地緣經濟來說,兩岸必須建立平等互惠、共榮共存的雙贏關係,始為台灣永續發展的根基。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17年8月號,總第236期)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