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12月29日電/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經濟研究所所長、碩士生導師、“985”工程台灣研究創新基地成員王勇副教授和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經濟研究所2023級碩士研究生佘倩婷、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經濟研究所2023級碩士研究生林斐奕在中評智庫基金會主辦的《中國評論》月刊11月號發表專文《台灣尋求加入CPTPP的主要動機、策略及影響》,作者認為:CPTPP是當前全球高標準的自由貿易協定,2021年9月,基於擺脫近年島內經濟持續低迷的困境,同時試圖轉移在島內執政不力的輿論壓力,以及迎合美日區域戰略布局以謀求“國際”存在感,最終實現拓展“國際空間”的圖謀,台灣積極尋求申請加入CPTPP。由此,台灣通過法案修法推動其自身經貿體制與CPTPP接軌、積極爭取主要CPTPP成員國支持台灣加入、採取措施積極預先應對加入CPTPP可能帶來的產業衝擊等措施來積極謀求加入CPTPP。儘管如此,台灣最終加入CPTPP仍然面臨一系列“內生性”困難。與此同時,未來若加入CPTPP將會對台灣的經濟發展和社會層面產生較大程度的衝擊。文章內容如下:
一、CPTPP的發展歷程及特點
(一)CPTPP的發展歷程
《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Comprehensive and Progressive Agreement for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CPTPP)的雛形源自於智利、新西蘭、新加坡和文萊四國於2005年7月簽訂的《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議》(簡稱TPP)①。2009年11月,美國總統奧巴馬宣布參與TPP談判並自此由美國主導CPTPP談判。美國參與TPP主要是希望藉此落實其“亞太再平衡”戰略,以制衡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同時,美國亦圖謀將其發展為“重返亞太”戰略的經濟合作平台,主導未來經貿規則的制定權。2016年2月,歷經長達6年的持續談判,TPP12國終於正式締結協定。然而,在TPP即將生效前,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他認為TPP不利於美國本土製造業發展,上任初就宣布退出該協定。之後,TPP談判由日本主導,竭力推動TPP改組,在日本、澳大利亞等國的推動下,TPP其餘11個成員國在凍結包括知識產權在內5%左右條款後重新協商談判而形成新區域貿易協定,即《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CPTPP)》,該協定於2018年12月正式生效。自此之後,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泰國、哥倫比亞、斯里蘭卡、韓國和英國等國先後表示加入CPTPP的意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