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看浙江鬆陽怎樣拯救老屋
http://www.CRNTT.com   2019-03-31 10:56:42


  中評社北京3月31日電/曖曖遠人村,依依墟裡煙。走在浙江鬆陽,你真的會有一種“複得返自然”的餘閑。在周圍“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群山中,有著悠久歷史的鬆陽保留著上百座格局完整、鄉村氣息濃厚的傳統村落,黃墻黛瓦、梯田茶園、綠水青山,儼然一幅典型的山居圖景。尤其是那些隨處可見的老屋如點點繁星,如同傳統村落的“根脈”一樣,承載著無數人的鄉愁,舒緩著無數人的焦慮。

  鬆陽,如今被譽為古典中國的縣域標本。當年也曾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速而蕭條,村裡人不是選擇進城務工,就是遷居城鎮,鄉村中留下的大都是老人孩子,很多老屋閑置了,破敗了,無人管理維護,保存狀況岌岌可危。幸運的是,我們沒有任由這些老屋消失,也不希望看到一幅幅“山居圖景”消亡,無數的人因此行動起來,才有了今天的生機勃勃的鬆陽。

  實現村民對村落的自發保護

  2016年的春天,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來到鬆陽,將鬆陽確定為低級別私人產權文物建築保護修繕公益資助項目——“拯救老屋行動”首個試點縣。

  鬆陽縣成立了“拯救老屋行動”工作領導小組,負責項目的具體實施工作。最值得稱道的是項目一開始,大家就達成了一致意見,放棄過去文物保護工程由擁有文物保護資質單位來承擔“設計+施工+監理”的模式,採取村民自願申請、基金會資助、政府扶持、專業技術團隊引導的方式合作開展。

  原有的傳統工程實施模式為什麼會被放棄?原因似乎並不複雜,老百姓的參與度不高。過去的模式專業性要求較高,所花費時間、人力、資金成本較高,村民無力承擔,政府對工程項目的整體包攬成為必然,這些房屋的真實擁有者村民反而在這一過程中沒有發言權,只能被動接受,久而久之,就在無形中割裂了村民與自家老屋之間的情感聯繫。

  於是,即使在面對不用花費一分錢就修整好的老屋時,村民情感深處還是缺少對老屋的歸屬感和認同感。很多老屋修好不久之後就出現各種違章搭建和改建,默默訴說著大家的不滿。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