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9月6日電/轉會,本來是為了促進體育人才的交流。對於長期以來處於專業機制、相對封閉的中國體育來說,轉會可以促進各地體育全面發展,帶動了項目的地區平衡和持續發展,也能帶給運動員更多的機會,毫無疑問,這是一件好事。
然而,好經往往會被一些歪嘴和尚唱壞了。對於體育界的轉會,繞不開的就是“全運投機轉會”,轉會過來不為別的,就是為了十來天的全運會,就是為了那幾塊金牌。往往一個全運周期後,人員就會“乾坤大挪移”。這種“投機轉會”毫無疑問是與運動員交流的最初目標背道而馳的。
在這屆以“全民健身、共享全運”為主題的全運會如火如荼進行當中,我們不禁要冷靜地發問:究竟是誰開啟了全運“投機轉會”這個潘多拉魔盒?而誰又最終默默為這一樁樁轉會埋單?這樣的“轉會”又折射出了中國體育現存的何種頑疾?
誰開啟了投機轉會的“潘多拉魔盒”?
其實,長期以來,運動員之間的流動一直都廣泛存在,但並不頻繁。但隨著地方和解放軍的“雙計分制”和東西部省市之間的“協議計分制”的實行,讓這種流動開始活躍起來。
國家體育總局局長劉鵬在曾經在2005年的十運會上表示,實行解放軍運動員與相關省區市的“雙記分制”及東西部地區之間的“協議記分制”,是為了“更好地發揮舉國體制的優勢,調動全國體育系統的積極性,使各地區、各部門的優勢資源進行有機整合,充分發揮各方面在管理、訓練、科研、保障等方面的優勢。”
不得不談的一個背景是,2005年是2008北京奧運周期的開局之年,作為奧運東道主,當時國內的競技體育全力爭取金牌。在這種時代背景下,這種政策也對促進了一些項目競技水平的提高、後備人才的培養功不可沒。
不少業內人士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在當時的背景下,運動員地區間交流的政策的初衷是好的,也取得了不錯的成果。不過,在隨後的執行中卻出現了一定程度上的異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