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春節歷史演變與民俗傳承 給壓歲錢有講究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6-02-10 15:12:43


   
  宋元明清各代,春節稱為元日或元旦、新年。正旦朝會儀式依然是皇家的重要典禮。帝王的正旦朝會作為國家典禮,場面宏大壯觀,它是國家時間政治的重要組成部分。盛大的朝賀慶典對內顯示國家太平,對外彰顯中華帝國國威。同時,官方也借觀看節日燈火與欣賞雜藝表演之機,表露出與民同樂的姿態,以和諧社會。
  
  比如北宋,“正月一日年節,開封府放關撲三日”,就是開賭禁三天,任百姓娛樂。明朝時北京民間春節更為生動有趣,當家人元旦晨起,率妻子等拜天地、拜祖先、煮餃子、給長輩上壽。
  
  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後引進西洋歷法,以公歷為標準紀年,這時官方節日與民間傳統節日分離,中國就出現了兩種歷法體系,一種是官方推行的西洋陽歷體系,作為公共行政、國際交往的時間標準;一種是傳統社會的陰陽合歷體系,人們習慣沿用,服務於農時與日常社會生活。1914年1月北京政府內務部在呈文中提出“擬請定陰歷元旦為春節”並被批准。由此,傳統農歷新年歲首在官方意義上正式被易名為“春節”,傳統的元旦、新年名稱被安置在公歷的1月1日頭上。
  
  民國政府曾一度不滿足於二元歷法結構的存在,試圖全部統一使用公歷,將傳統節日習俗全部搬到新的歷法系統中,過公歷元旦,不過農歷新年。但這麼做的效果並不理想。1934年初政府停止了強制廢除陰歷,不得不承認以“對於舊曆年關,除公務機關,民間習俗不宜過於干涉”。民間又可名正言順地過農歷春節了。
  
  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繼承辛亥傳統在歷法上採用公元紀年法,但對傳統年節給予特別關注,規定了元旦、春節、勞動節、國慶節等法定假日及其放假日期。從此“春節”成為社會上下對舊曆大年的稱呼。
  
  春節處在年度周期與四季循環的新舊交替關口,伴隨著過年的腳步,如同展開一幅年俗長卷
  
  春節是迄今為止流傳歷史最久、流傳地域最廣、過節人數最多的中國節日。它是名副其實的中華民族第一大節,也是具有世界影響的重大節日。春節處在年度周期與四季循環的新舊交替時間關口,其節俗豐富、生動,充滿了人性倫理之美、情感之美、藝術與智慧之美。為了全面呈現傳統春節的面貌,我們伴隨著中國人過年的腳步,依照年節順序,漸次展開年俗長卷。我們先來看看送舊年的習俗。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