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李克強夫人程虹譯叢:感受自然的神聖美麗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05-04 08:06:00  


 
  奧爾森在荒野中蓋了一間小屋,他遠離塵囂,離群索居,過著一種最簡單最樸素的生活,就像美國自然文學先驅梭羅那樣,“把生活壓縮到一個角隅里去,把它縮小到最簡樸的條件中”。他在書里描寫了春、夏、秋、冬荒野的景色,花的綻放,鳥的歌唱,鱒魚的流動,露珠的閃光,還有大自然的氣息,“一股香鬱濃厚、永世難忘的甜味撲面而來熟爛的香楊梅那甘美的味道”,這些元素構成了最令人神往的荒野景觀。瑞士思想家阿米爾說過,一片自然風景是一個心靈的境界。這片荒野,就是奧爾森心靈的投射,他和荒野同呼吸,共歡樂。清晨,他總是早早起身,為的是“聞五月花,要趕在太陽偷走了它的精華、風吹走了它的芬芳之前”;夜晚,在皎潔的月光下,他駕著獨木舟,穿過迷宮般的島嶼,為的是“呼吸香脂冷杉和雲杉的氣味,感受水花和沼澤地的濕氣”;或者,在秋天落葉鬆的香氣和如煙的黃色中看“那黑點般的長長的雁群漸漸消失在地平線上”;在雪花飛舞的冬夜,睡在飄著鬆香味的小床上,凝神靜聽著荒野的聲音,那是來自久遠過去的回聲,那是被繁忙的現代人已經漸漸忘卻的大地的吟唱。只有這樣,人才能“使自己成為荒野的一部分”,才能真正感受大自然的神聖和美麗,從而找到失去已久的內心深處的寧靜。

  震顫,讓大海波濤起伏

  《遙遠的房屋》的作者亨利.貝斯頓(1888-1968)畢業於哈佛大學,他有法國血統,從小在英、法雙語環境中成長。他曾在科德角海灘邊生活過一年,在孤零零的沙丘上給自己造了一間小屋。在這裡,他日夜聆聽著大海的聲音,沉思冥想,記下了滿滿幾大本筆記,日後加工整理成書。

  有評論家認為這本書的主題是對太陽的崇拜,“陽光在流溢,歲月在燃燒”,但是我在閱讀中感受最深的卻是貝斯頓筆下的波濤汹湧,潮起潮落。貝斯頓把海洋比作大地的血脈,把海浪的節奏看作生命中脈搏的跳動。他常常數小時地站在海灘上,看海浪一個接一個地撲面而來,然後又逐一消失。從最初那海面盡頭的一片“淡藍,像花瓣似的藍”,到“長長的、正在向前移動的小丘”,到翻滾著、衝撞著的巨浪,直到“最後的震顫”,貝斯頓對海浪的描寫極盡想象和渲染。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