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藝術家瓦爾達的奇幻旅程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04-29 10:23:22  


在一生中的大多數時候,阿涅斯·瓦爾達以電影藝術家的身份聞名,與此相關的標簽包括“新浪潮”祖母、左岸派成員等。但瓦爾達說,她并不認為自己屬於法國電影的任何一個幫派族群。“我對先鋒的理解就是要尋求冒險,尋求新的東西,這是我唯一的原則。”
  中評社香港4月29日電/南都周刊報道,這是法國電影新浪潮的祖母——84歲的阿涅斯.瓦爾達第三次來中國。上一次已經是7年前,不過今天她看上去幾乎沒有什麼變化。依然是那頂圓溜溜的Bob頭,層次分明地染成兩種顔色:暗褐色的發梢以及雪白的頭頂,看起來就像是把香草奶油澆在了巧克力冰淇淋上。因為這個髮型,她的孫子(曾在北京電影學院讀書)說她看上去就像個老朋克,瓦爾達聳聳肩:“這有什麼不好呢?做一個朋克老太太總比做一個無聊老奶奶好吧,這世界上有太多的無聊老奶奶了。”

  我的背影就是一個中國人

  3月10日於中央美院美術館開幕的展覽“阿涅斯.瓦爾達的海灘——阿涅斯.瓦爾達藝術創作全回顧”是瓦爾達這次中國行的主題。開幕式這天,她打扮得和海報上的她自己一模一樣:刺綉花卉圖案的紫色大衣、同色系的絲質圍巾、燈芯絨褲子以及一掛大部頭的相機。有人問她,穿一件帶有刺綉的上衣是否在向中國致意?不不,這是歐洲的刺綉,她如實相告,或許是現在全球化了——哪裡的刺綉看上去都差不多。穿得和海報一樣,是方便你們認出我,她狡黠地笑了,要知道她的身材非常小巧,在人潮中一不小心就被淹沒了。

  在一生中的大多數時候,阿涅斯.瓦爾達以電影藝術家的身份聞名,與此相關的標簽包括“新浪潮”祖母、左岸派成員、作者電影的旗手、阿倫.雷奈的戰友、雅克.德米的伴侶等。但這次的中國回顧展則試圖呈現瓦爾達作為全能藝術家的複雜身份和多重世界。它包括了作為攝影師的瓦爾達、投身於當代藝術的瓦爾達,以及後期在紀錄片上可能取得了更高成就的記錄者瓦爾達,這些作品的跨度從1957年直到2012年。

  其中最吸引中國觀眾的作品無疑要屬瓦爾達1957年“受周恩來邀請來到中國”拍攝的紀實圖片。在這次展覽中,這批從未正式面世的菲林以“中國門”的形式被做成了一座裝置藝術:嶄新的、朱漆的紅門裡,鑲嵌著瓦爾達55年前用鏡頭捕捉到的古老的、黑白的中國。50年代的中法尚未建交,能來到中國的法國人非常少,且都要經過一個叫中法友協的組織,並通過嚴格的層層審核。“能來的都是親中國的人,可以說是一些左派,對社會主義有好感,也對中國好奇,可以回去向法國人展示中國正在發生的新變化。”瓦爾達回憶,比如她。當時她29歲,已經有了導演處女作《短角情事》,不過正式受邀的身份是隨團攝影師。

  那趟中國行遠比預想的悠長。“在北京待了兩個星期後,我就開溜了。和我一起溜走的還有一個女翻譯。”那是1957年,“大躍進”尚未開始,但身處中國的瓦爾達們已能感受到一股轟轟烈烈的“大躍進”精神;“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正在被提倡,對於旅居中國的外國人而言,這又是一個相對自由和開放的時期。中國的體驗是革命性的,瓦爾達熱切地想了解,一片藍衣藍褲下的中國人,是否真的如此整齊劃一,還是存在著如同這片土地般廣袤而多樣的生態?旅行持續了兩個多月,她南下重慶,接著坐船沿江而下去到上海,去看了東北的大型工廠,也拍了雲南的少數民族。她拍了長江的挑夫、北方的雜技表演,為一些鄉村家庭拍了有生以來第一張全家福。人們願意對著她的鏡頭笑,也願意當她的鏡頭不存在——從而展現出了更多的東西。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