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二月二龍抬頭 春耕前最後的狂歡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3-07 10:24:02  


 
  “龍抬頭”,吃什麼

  中國人最講究吃,每到節日,吃點什麼就更是講究。那麼“龍抬頭”吃什麼呢?民間傳說豬也有龍相,所以豬頭肉在很多人的記憶中是這天最值得懷念的美味。人們還習慣把這天吃的東西都和龍聯繫起來,比如“龍鱗”、“龍須”、“龍耳”,其實就是北方常見的春餅、面條和餃子。在陝西華縣,二月二的時候人們喜歡吃烤幹、曬幹春節留下的花饃,俗稱“咬蝎子尾巴”,表示這一天萬物復甦,蟲鳥花草開始活動。在南方,如浙江、福建、廣東、廣西等地,二月二仍沿用祭社習俗,人們祭社神,分祭肉,飲社酒,食社飯,糍粑和粽子是最常見的吃食。

  春耕前最後的狂歡

  中國的傳統節日產生於農耕社會,有著揮之不去的“三農”情懷。農歷二月初二就是這樣一個節日:在農村舉行,參與主體是農民,以祈求農業豐收為主旨。說它代表了春節的結束不為過,說它是農民下地前最後的狂歡也沒錯。

  古代農民看天吃飯,地里刨食。他們認為是土地神在主宰農事。土地神就是社。《說文解字》:“社,地主也。”《禮記.郊特牲》:“社,祭土。”社日是農民向土地神祈求豐收的節日,起源於周,初興於秦漢,盛於唐宋,衰於元明清,在中國歷史上傳承數千年,可謂最古最普遍之佳節。社日在唐代以後,尤其是在北方逐步固定於二月初二。

  出了正月,大吃大喝也完了,親戚朋友的門也串了,祭祖上供也過了。同時,氣候轉暖,昆蟲萌動,南雁北飛,新的耕種季節來到了。

  “社日,四鄰並結綜,會社,牲醪(釀酒),為屋於樹下,先祭神,然後享其胙(祭神用的肉)。”(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社日這一天,農民在大樹下臨時搭起席棚,鄰里同鄉匯集於此,宰牲釀酒,先祭神,再聚餐,盡情歡悅。

  由於風調雨順之年難以歲遇,饑一頓飽一頓是農民的常態。因此,中國的傳統節日以吃為主。吃什麼,怎麼吃,是節慶的主體。不過,社日期間除了吃之外,還伴隨著濃烈的酒味。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