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從學生行動看台灣政治的民粹與民主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4-03-26 12:01:45


  楊升庵 (江蘇南京 助理研究員)
   
  台灣,向來標榜為“亞洲民主典範”,認為是“民主政治”在亞洲“最成功的運用”。
 
  誠然,經歷漫長歷史傷痛的台灣,在政治選擇上逐漸走出一條不一樣的路。在這條路上,先後歷經5次“總統”直選,7次修憲,“現在台灣已經是華人社會民主的典範”(馬英九語)。在大陸同胞眼中,台灣無論是從政治、道德、社會水准等方面來看,都具有相當的可取之處。

  然而,近期,台灣學生“反服貿”愈演愈烈,先是占據“立法院”,再是衝擊“行政院”,提出當局退回“服貿”協定,以及在出台兩岸協議監督條例之前,不得與大陸簽訂任何協定或協議等“三條訴求”。從表面上看,學生對台灣利益表現出強烈的關切,展現出年輕一代台灣學子對台灣未來的思考和展望,從大的方面上看,這是一個很好的現象,也是一種良性的出發點。然而,現代社會的發展遵循一定規律,“民主”與“法治”是政治運行的兩大基石。民主訴求的表達需遵循一定的法制程序和規程,也應該在理性的精神之下合理、合法表達,即沒有絕對的民主,也沒有絕對的限制。絕對的民主導致的必然是無政府主義盛行,社會陷入組織無序的混亂之中,人的精神處於無枝可依的迷茫之中。絕對的限制又意味著絕對的權力集中,這將帶來對公權的任意放縱和難以約束,造成行政上的不透明和法律效力的衰弱,這兩種極端都是現代社會極力避免的。

  台灣在中華民族的歷史定位中,始終是一個很獨特的角色。它很好地繼承了傳統文化的精髓要義,卻因為孤島自閉的狹隘導致自負的民族心理中始終去除不了自卑的“島民”心態,這該是一種不自覺的意識,大部分台灣人不一定會認同,但真實存在。這種心態在大陸還沒有實行改革開放,以及改革開放的量變還沒有促成質的飛躍時,表現為對大陸發展的輕視,對這個“窮親戚”觀感不是很好。即使,大陸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社會經濟已經飛速發展,當今天的淘寶網、小米手機紛紛湧入台灣民衆的日常生活時,一部分台灣人對大陸的認識仍然停留在過去的固有認知上,對大陸一味沒有好感,而另一部分台灣人則是在見證大陸飛速崛起發展的事實後,感到揪心的恐慌,認為大陸的發展成就一旦湧入台灣,以台灣的地狹物薄,很快就會被大陸的經濟浪潮吞沒。於是,不自覺中對大陸產生了抵觸情緒,并且不斷蓄積、發酵,成為一種不正常的社會心態。反“服貿”行動,從面上看是因為當局沒有很好地履行立法監督程序,實質上則是因為“服貿”協定可能會對極少數中小業者在短期內造成一定影響(并非絕對),直接原因則是不明就里的學生被別有用心的人士蠱惑慫恿,紛紛走上街頭,以街頭抗議的方式表達訴求。學生們提出的“三條要求”,仔細分析便發現,帶有義氣用事之嫌,而非權衡利弊綜合評定之結果,倘若真依了這三點,“台灣在國際社會的信譽掃地只怕還是小事,更重要的是,面對自由化、全球化競爭,又阻斷了透過兩岸經濟協議與亞太各經濟體接軌的可能,請問台灣該怎麼走?”這是學生們應該思考的。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