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從學生行動看台灣政治的民粹與民主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4-03-26 12:01:45


 
  然而,近期,台灣學生“反服貿”愈演愈烈,先是占據“立法院”,再是衝擊“行政院”,提出當局退回“服貿”協定,以及在出台兩岸協議監督條例之前,不得與大陸簽訂任何協定或協議等“三條訴求”。從表面上看,學生對台灣利益表現出強烈的關切,展現出年輕一代台灣學子對台灣未來的思考和展望,從大的方面上看,這是一個很好的現象,也是一種良性的出發點。然而,現代社會的發展遵循一定規律,“民主”與“法治”是政治運行的兩大基石。民主訴求的表達需遵循一定的法制程序和規程,也應該在理性的精神之下合理、合法表達,即沒有絕對的民主,也沒有絕對的限制。絕對的民主導致的必然是無政府主義盛行,社會陷入組織無序的混亂之中,人的精神處於無枝可依的迷茫之中。絕對的限制又意味著絕對的權力集中,這將帶來對公權的任意放縱和難以約束,造成行政上的不透明和法律效力的衰弱,這兩種極端都是現代社會極力避免的。

  台灣在中華民族的歷史定位中,始終是一個很獨特的角色。它很好地繼承了傳統文化的精髓要義,卻因為孤島自閉的狹隘導致自負的民族心理中始終去除不了自卑的“島民”心態,這該是一種不自覺的意識,大部分台灣人不一定會認同,但真實存在。這種心態在大陸還沒有實行改革開放,以及改革開放的量變還沒有促成質的飛躍時,表現為對大陸發展的輕視,對這個“窮親戚”觀感不是很好。即使,大陸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社會經濟已經飛速發展,當今天的淘寶網、小米手機紛紛湧入台灣民衆的日常生活時,一部分台灣人對大陸的認識仍然停留在過去的固有認知上,對大陸一味沒有好感,而另一部分台灣人則是在見證大陸飛速崛起發展的事實後,感到揪心的恐慌,認為大陸的發展成就一旦湧入台灣,以台灣的地狹物薄,很快就會被大陸的經濟浪潮吞沒。於是,不自覺中對大陸產生了抵觸情緒,并且不斷蓄積、發酵,成為一種不正常的社會心態。反“服貿”行動,從面上看是因為當局沒有很好地履行立法監督程序,實質上則是因為“服貿”協定可能會對極少數中小業者在短期內造成一定影響(并非絕對),直接原因則是不明就里的學生被別有用心的人士蠱惑慫恿,紛紛走上街頭,以街頭抗議的方式表達訴求。學生們提出的“三條要求”,仔細分析便發現,帶有義氣用事之嫌,而非權衡利弊綜合評定之結果,倘若真依了這三點,“台灣在國際社會的信譽掃地只怕還是小事,更重要的是,面對自由化、全球化競爭,又阻斷了透過兩岸經濟協議與亞太各經濟體接軌的可能,請問台灣該怎麼走?”這是學生們應該思考的。

  一個政府,或者一個現代政府,必須在“民主”與“法治”兩大基石下運行,這是政治規律的基本法則。倘若,民主意識被無限放大,達到了九五之尊的地步,則法治精神必然受損,民主意識也有可能被醞釀成“民粹主義”。在“民粹主義”的歷史界定中,民粹主義是一種政治思潮,政府或上層建築推動某項改革戰略,帶來的成果紅利難以保證每個人都絕對平均分享,於是,一部分人安全感驟失,社會情緒中就會湧現出對改革的抵觸和對過去非現代化社會的追念之情。這種社會心態認為:“平民被社會中的菁英所壓制,而國家這個體制工具需要離開這些自私的菁英的控制而使用在全民的福祉和進步的目的上”。除此之外,民粹主義還“極端強調平民群衆的價值和理想,把平民化和大衆化作為所有政治運動和政治制度合法性的最終來源;依靠平民大衆對社會進行激進改革,并把普通群衆當做政治改革的唯一決定性力量;通過強調諸如平民的統一、全民公決、人民的創制權等民粹主義價值,對平民大衆從整體上實施有效的控制和操縱”。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