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台灣的“被選舉”何時了?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9-09 15:02:43  


  作者:單福山 來源:聯合早報網
 
  大陸網民曾好用“被”字形容社會現象,譬如:被這、被那……聯想台灣的諸多選舉現象,“被”字似乎愈來愈凸顯它的張力,讓整個台灣一直迷失在“被”中,毫無自由民主可言。 

  好好檢視馬英九上台後的所思所想,是不是可以從“被選舉”中看出他的行事作風?先是想當全民總統,想獲得更多選民支持(特別是親綠選民的支持),為自己的連任鋪平道路,許多扁政府遺留下的不得民心(應該是泛藍選民)的政策,他都不去改變,致使泛濫選民對他大失所望,冠以他“宅男”;後被國民黨幾次選舉連連敗所累,不得不改變全民總統的定式,大總統變小總統(我說的是現好像只是藍顔色的總統,綠營的人根本就沒把他當總統看,啥都因反對而反對),大咧咧地放下身價為國民黨的五都候選人站台,背書……理性看台灣政黨輪替中“總統”如此鮮明的藍綠色彩,它給整個台灣社會帶來的,除族群撕裂、不辨是非只分藍綠外,還能有什麼? 

  再說下台灣的選舉制,年年有選舉,人人為選舉……這樣一種體制,它對整個政府機制的運作是好是壞?總這樣藍綠老死不相往來,總這樣相互揭弊(更多的時候是栽贓、陷害、無中生有),總這樣把選舉、連任擺在首位,其自由民主體制儼然成了被選舉體制,不得不被選舉牽著鼻子走……這樣選出來的人,是任人唯親,還是選賢用能? 

  說“被選舉”,撇開政府一詞不說,單說西方國家經常炫耀的自由民主,其最大特色不就是人人都可以“民主選舉”?但在台灣,其民主選舉有民主可言嗎?候選人由兩黨指定,不管是不是有黨內的初選機制,其體制與候選人都“被選舉”羈絆,事事以“被選舉”為中心,而不是能者上,整個政府體制最需要、最合適的人人盡其才——看台媒體這些天因郝龍斌的花價大談台北市的選情和民調,我真的很想問:一個市府團隊要淪陷在藍綠兩候選人的口水戰中,甚至連馬英九都不得不為這花價替郝龍斌表態時,這樣一種政府運作,難道不好笑,荒唐?一市之長如果具細靡遺到連花價的高低都要承擔責任,哪整個市府團隊所有相關人員又該怎樣各負其責呢?真要公證追究責任,這難道與台灣這樣一種選舉體制,與政黨輪替前後任領導所任命的公職人員,及很多很多的因果又是一種什麼樣的權責關係呢?想來,因選舉而借花價打郝龍斌的人心裡也明白,其舉報花價的目的也是“被選舉”了。目的不為揭弊肅貪,而是打郝挺蘇(也叫打藍挺綠)。 

  說“被選舉”,回望台灣社會這些年總總荒誕不經的選舉之事,藍綠兩黨相互摸黑,關鍵時期揭弊關鍵人物,最後都不了了之……這樣一種選舉文化,一種選舉政治留給台灣的後患是多麼得嚴重與悲壯?歷歷在目的司法腐敗、官商勾結、及政治人物因有政黨這個保護傘庇護,無所不用其極地大打悲情牌,暴力出鏡,常態化地選舉中明裡暗裡賄選、綁樁、指鹿為馬、誇大其詞(也就是現流行的選舉語言),最終讓整個台灣社會一盤散沙,各說各話,無時無刻不重複上演著一出出選舉秀,禍國殃民,貽害後代。 

  說“被選舉”,深思整個台灣政府及媒體的行事作風,是不是全都圍繞著選舉轉?大凡遇選舉,政府的決策、執行力是不是都得讓位選舉?媒體大多時間報道的,也是與選舉有關,並不以民生、民情、民意為基準;也不以媒體的公平、公證、公開為原則。雖很多媒體以不偏不倚標榜自己,但實際上,因其自身的經濟利益及受眾的需求,或多或少都有傾向性,偏藍或偏綠,成了兩黨的喉舌,繼續製造著整個台灣社會藍與綠的對決,讓族群不管是綠執政還是藍執政都撕裂、惡鬥、文字獄……被選舉、被藍綠、被台獨,細細想來,自由民主的台灣不還是被“自由民主”局限在了“我是台灣人”“我也愛台灣”的文化革命中,被意識形態了嗎? 

  綜上所述,我不知台灣百姓是否意識到了這種“被選舉”的政治已經到了非揭竿而起的地步?意識到這樣的“被選舉”已超出了選舉的本身,正踐踏著太多人的“人權”,羞辱著全民的智慧。而作為政府的決策者,既然知道這是選舉的常態,知道這一切皆發生在選舉中,過後該怎樣還怎樣……哪為啥不能端正選風,盡可能地減少選舉造勢或無中生有呢?再就是這麼多年的選舉之經驗,其利弊、方式方法,是不是該懲惡揚善,去偽存真了呢?總一味地淪陷其中,被選舉,最終,它給整個台灣帶來的是什麼,兩黨的領導者,你們是不是該住住手,冷靜、理性、平和心地跳出各自利益及被選舉,為台灣和居住在台灣這塊土地上的百姓的未來想想呢?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