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全球自然災害頻發 國際合作需不斷加強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08-13 15:00:13  


  作者:王東 中國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

  近年來,在世界範圍內各種自然災害頻繁發生,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進一步惡化。特別是世界各地不斷發生的地震、洪澇和強風暴,以及多次蔓延全球的各種傳染性疾病疫情等災害,導致許多國家和地區遭受巨大生命和財產損失。由此,人類社會面臨著頻發的自然災害的嚴峻挑戰,需要不斷加強應有的國際合作。 

  一、自然災害的不確定性 

  當自然災害降臨的時候,或多或少會有人對災前是否能夠發出科學的預報提出質疑,甚至是展開爭論,通過爭論人們對自然災害會有更進一步的認識。地震、洪澇、強風暴和傳染性疾病疫情等災害是人類面臨的難以抗拒的天災,特別是對地震這樣的嚴重自然災害在科學研究上的預測始終困擾著世界各國,對地震前的預測國內外主流論點是,儘管從理論上準確、可靠預測地震發生的時段和震級是可以的,但準確和可靠的預測在科學研究中尚未攻克。其主要原因是,目前全世界在地震方面的科學研究中,存在著四個方面的不確定性是預防地震災害難以攻克難題。其中主要包括:

  1、地質結構複雜變化方面的不確定性;

  2、掌握發生地震規律方面的不確定性;

  3、地震發生前出現的各種現象作為地震依據方面的不確定性;

  4、預測方面的不確定性。基於這些不確定因素,因而使有關國家難以在災害之前發起預警,避免地震災害帶來的更多損失。

  迄今為止還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夠做到準確、可靠的預測並發出預警,成功疏散人口、減輕地震災害損失的先例。因此,從多發的地震災害看,突發性的天災對人類社會的威脅更加顯得尤為可怕。目前,在科學研究領域上全世界對地震的科學預測仍然局限在遠期推測的階段,無論哪個國家(包括研究較為先進的國家和機構)都無法相對準確、可靠地預測地震發生的大致時段,這在全世界有關科學研究部門已是共識,這不單單是中國一國的問題,而是科學研究的前沿學科和需要解決的世界性難題。 

  從科學的態度出發,不能不承認,目前人類受科學的局限還不能預報地震和強風暴等類似的自然災害。當然,對地震等自然災害前較準確的預報,在理論上也並非完全無能為力,而需要的是加強和深化科學研究,提高預報水平。自然災害前的預測是國家戰略政策問題,關係到國計民生,需要有強烈的防災、抗災意識。因此,重大災害的預測預警技術這類世界性科學難點的突破,需要政府和有關部門給予應有的重視和政策支持,同時有關科研部門需要進一步加強深入研究。近年來地震、洪澇、強風暴和傳染性疾病疫情等災害悲劇的發生既有天災,也有科學上的局限性。 

  二、自然災害帶來的嚴重影響 

  在人類歷史上,嚴重的地震和強風暴等自然災害,以及曾經爆發過大規模的傳染性疾病,給人類社會和經濟發展造成巨大的創傷。有史以來,地震和強風暴等自然災害以及大規模傳染性疾病的肆虐不僅曾經毫不留情地奪去了數以億計人的寶貴生命,而且災害對社會經濟的破壞也是慘重的,在災後一段時期內其災害造成的陰影久久揮之不去。雖然受到資料方面等諸多因素的限制,經濟學家目前還無法對歷史上發生過的各種自然災害和大規模傳染性疾病影響社會經濟發展做出正確的判斷,但人們所看到的是,自然災害的發生或大規模傳染性疾病的爆發對社會和經濟的長短期度影響主要包括七個方面:

  1、直接造成的人民生命財產和經濟損失巨大,間接經濟損失不可估量,多年經濟發展積累起來的財富有可能瞬間毀於一旦;

  2、不但受災地區和國家災後的救援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而且今後的重建和經濟的恢復也需要政府動用可觀財政支出,並且需要較長度時間的經濟發展才能彌補災害帶來的重大經濟損失,重建和經濟的恢復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3、自然災害的發生或大規模傳染性疾病的爆發,加劇了社會的恐慌,導致社會消費大幅度減少,通貨緊縮,經濟發展停滯;

  4、造成公共設施的嚴重破壞和導致勞動力緊張,從而降低了經濟生產能力;

  5、嚴重自然災害發生後,往往隨之而來的是“次生災害”,例如地震引發的地質災害和疫情的發生,由此衍生的新的各種災害使已有的災情雪上加霜,危機進一步加劇和蔓延,導致社會經濟陷入困境;

  6、災害對社會穩定的影響極其突出,如果不採取積極可行的應對措施,就有可能會造成社會的混亂;

  7、災害的刻骨銘心給人們心理上帶來的創傷難以抹去,揮之不去的陰影長時間籠罩著受災地區。 

  三、應對各種災害需加強國際合作 

  許多科研機構多次發出警告,全球變暖或許會導致自然災害發生頻率提高。因此,密切關注和應付隨時有可能發生的嚴重自然災害和疫情,不僅是受災國家面臨的重大問題,也已經成為全球性問題,需要國際社會加強合作,共同應對可能發生的自然災害和疫情。在面對頻發的自然災害,國際社會的國際合作不僅需要進一步加強天災預警能力並迅速展開救災工作之外,也應通過有關國際條約加強國際合作協調,減少破壞環境及生態的經濟活動,加強保護環境工作,確保各國都展開愛護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計劃。生態環境破壞帶來的巨大影響,威脅著生態系統和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因此在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下,由於氣候變化以及生態系統對其響應和適應的複雜性,導致生態系統的脆弱性進一步突出,當前全球氣候變化和生態系統領域的研究也需要國際社會的廣泛合作。 

  目前發生的“甲型H1N1流感”對人類社會的傷害程度和影響雖然還沒有定論,但恰逢全球經濟深度衰退和金融市場動蕩的時刻,“甲型H1N1流感”在此刻蔓延對人類社會的影響可想而知。“甲型H1N1流感”同屬以往全球發生過的傳染性疾病,顯著特點都是跨國界擴散,需要國際社會加強合作共同應對,採取有效的方法控制疫情的蔓延。

  近年來類似“非典”、“禽流感”和“甲型H1N1流感”疫情的頻繁發生,警示人們,大規模的傳染性疾病發生的頻率有上升到趨勢,防範類似“非典”、“禽流感”和“甲型H1N1流感”疫情再度爆發的有效預警機制的完善,已經刻不容緩地擺在國際社會面前。雖然,目前“甲型H1N1流感”疫情的嚴重程度有所緩解,短期內疫情有可能消除,但並不等於“甲型H1N1流感”疫情不再反覆,也並不等於類似的傳染性疾病不再發生。因此,為應對可能再度發生的傳染性疾病,世界各國和有關關國際機構應著眼於未來,在有關科研和疾病防控措施以及相關信息交流與共享等方面進一步擴大合作範圍,面對頻繁發生的傳染性疾病國際合作應更加深入和緊密。

  同時,面對人類社共同的威脅,特別是跨國界擴散的傳染性疾病,任何國家都不可能獨善其身,在應對疫情方面還需要在技術、資金等方面的國際合作,需要國際社會對重災國提供及時和必要的援助。尤其是,在全球化不斷發展的時代,人類社會在應對疫情的時刻需要充分發揮全球化的便利條件,全球協作共同應對頻發的傳染性疾病疫情的挑戰,全球協作應對疫情已成為世界各國和有關國家機構應有的義務,特別是發達國家和有關國際機構需要對發展中國家給予更多的關注和必要的幫助。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