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者論壇
2006年9月號,總第105期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朝鮮導彈試射與東亞安全態勢

  這導致了一個甚麽現象呢?就是朝鮮試射導彈造成的半島危機從一個被動的危機,變成了一個主動的危機。就是日本要“先發制人”,這會造成主動危機。

  朝鮮導彈僅僅具備防衛能力,只是不想被人隨便欺負,其實採取的是防衛戰略。但是日本要“先發制人”,以其軍事實力為後盾,要以積極主動的姿態展展現強勢与武力,就將被動的危機轉化成爲了主動的危機,形成攻擊性的戰略。

  日本的“先發制人”,就使得東北亞大國之間的核心關係發生了變化。

  原來東北亞安全態勢中,主導性的關係是美國與朝鮮之間的關係;但是朝鮮試射導彈引發的日本要“先發制人”,使得中國和日本的核心關係更加突現出來了。我覺得這裡最可怕的威脅是中日之間的矛盾升級,衝突的機會更高。日本對朝鮮“先發制人”在某種程度上是對中國的一种“警告”与威脅。

  陳水扁此次借題發揮
  去年也曾提出“先發制人”

  台灣對於朝鮮試射導彈引發的危機,總體上的反應是比較謹慎的。不像大陸推出《反分裂國家法》的時候,輿論反應那麽強烈。此次對於朝鮮試射導彈的反應比較謹慎,但也是高度重視的。“總統府”專門成立了一個小組,來研究應對這個事件。

  其次,臺灣是絕對追隨美國的立場。臺灣不會在第一時間表示自己支持還是反對,而是在等到美國公開發表相關立場之後,追隨美國的立場、原則,

  第三,對朝鮮試射導彈基本上是反對和譴責。而此中,我認爲最關鍵的是陳水扁的立場,我認爲有點借題發揮的意思,而且有點想要窮兵黷武。講到“先發制人”的概念,我們不要忘記,臺灣雖小,但是陳水扁上台以後提出兩個概念,一個是“決戰境外”,一個就是去年提出的“先發制人”。臺灣民進黨政府在這個方面的想法,與日本是非常相似的。這與臺灣和日本政治勢力的極右傾化或者說右傾化傾向,是非常一致的。

  陳水扁此次的言語非常強硬,第一是將此次朝鮮試射導彈造成的地區危機,與一九九六年大陸向臺灣外海試射導彈相提並論,將之當作一致的東西。陳水扁自己的講話比較強硬,與臺灣官方正式發佈的文件是不太一樣的。面對這種局面,陳水扁又宣稱“惟有備戰,才能止戰”;“惟有備戰,才能避戰”。
  臺灣長期以來的戰略目標就是與美國結成軍事同盟或者準軍事同盟,民進黨上臺這幾年,積極推進這方面的戰略。

  台灣高度關注六方會談 想將之移植到兩岸問題

  東北亞的危機或者說朝鮮試射導彈危機對台海局勢或者說兩岸關係有甚麽影響,這也是值得我們思考的地方。

  某種程度上講,朝鮮試射導彈對美、日、台最終的軍事結盟,創造了條件。  另外一方面是,臺灣進一步全方位投靠美日,這當然對中國大陸形成了更大的戰略威脅,情況更加嚴重一些。

  對於朝鮮半島的六方會談機制,在某些方面臺灣重視的程度超過我們中國大陸。他們重視甚麽呢?他們認爲六方會談的機制可以用到海峽兩岸來。我們講臺灣問題是中國國内的問題,兩岸的問題要由兩岸解決、兩邊協商。臺灣方面認爲六方會談解決朝鮮半島問題的方式不錯,是一個多邊會談机制,所以民進黨政府派出高層級人員到大陸,座談、了解大陸對六方會談使用在兩岸未提上的看法,他們在研究能不能把六方會談機制移植到海峽兩岸來,形成多邊的談判機制,實現台海問題的國際化。

  我們一直反對國際勢力介入台海問題,但是從現實考量,我們已經公開要求美國遏制台獨;應該講,從某種程度上說,臺灣問題已經不純粹是中國的國國内問題了。隨著形勢發生新的變化,台灣問題國際化的不良後果會逐漸浮現,對我們解決台臺灣問題會產生何種影響?我們對此還需要警惕,需要認真研究。

  軍購問題可能出現新的變化

  另外一個就是臺灣軍購問題。日前馬英九訪問日本,其中日本反應最強烈的東西,就是説泛藍、國民黨是反對軍購的。

  在這種情況下,島内民進黨的鬥爭也是發生了新的變化,攻擊泛藍、攻擊馬英九,說他們反對軍購,影響臺灣的防衛和安全。這將對臺灣的軍購問題產生新的影響。

  朝鮮與大陸試射導彈
  有不同的性質與方式

  此次朝鮮試射導彈被陳水扁與一九九六年的大陸導彈試射聯係在一起,而朝鮮半島和台海又是東亞兩個最敏感的地區,是所謂的兩個“火藥桶”。特別是上述兩次導彈試射都引起了國際社會不同程度的關注,引起本地區不同程度的緊張。雖然性質不一樣,但是還應該做一個簡單的比較。

  第一,兩者都是以軍事演習名義出現的,不論大陸還是朝鮮。不同在於,我們是公開的,發佈了公告,而且是一波接一波,是大規模的;而朝鮮是突然進行、不公開的,數量也是有限的。

  第二,都引起了地區的關係緊張和高度關注,而這種關注是不一樣的。當時大陸試射導彈也引起緊張,國際社會關注的,是希望兩岸保持冷靜。不像此次朝鮮試射導彈,引起了不同的反應,不同的聲音,不同的立場。

  第三,是戰略考慮不一樣。一九九六年大陸導彈試射,我們的戰略考慮有兩個。第一個是警告美國介入臺灣問題,第二個是警告台獨勢力不要輕舉妄動,這是我們的兩個戰略考慮。並不像當時有些分析的那樣,說我們是想影響島內選舉。其實我們不是想影響島內選舉,而主要是上述兩個戰略考慮。而此次朝鮮試射導彈的戰略考慮應該是多方面的,而不是單方面的。除了有國内政治的考慮之外,更多地是討價還價,在六方會談得到更多的利益。

  第四,是性質不同。大陸的導彈試射是反分裂、維護國家主權的;朝鮮的導彈試射是防衛性質的,彰顯朝鮮也是擁有很強的軍事能力的。

  第五,目標也是不同的。

  以上進行的簡單比較,説明兩次導彈試射雖然都引起了地區關注,但是性質是不同的。但是此次民進黨高層特別是陳水扁把朝鮮試射導彈與一九九六年大陸對台海試射導彈相提並論,並認爲是一致的,這也值得我們關注。

  劉江永:試射導致地區痙攣性緊張
      但本地區並未產生結構性改變

  朝鮮試射導彈對地區局勢造成了痙攣性的緊張。也就是說,這不會是一種長期的緊張,而是一種痙攣性的,一下子就提到嗓子眼,非常緊張而難受。但這不是本地區國際關係結構性的改變。與中東爆發的以色列同黎巴嫩真主黨衝突相比,東北亞安全形勢目前仍処於小康狀態。

  所謂結構性的改變,主要是指朝鮮真正擁有了核武器。就像印度和巴基斯坦那麽邁過核門檻,成爲有核國家,這樣就會引起結構性的變化。如果朝鮮擁有了核武器,即東亞又出現了一個核國家,這就是結構性的變化。朝鮮試射導彈,並沒有造成這種變化。另外,從朝鮮試射導彈的彈着點看,似乎是有意避免靠近或刺激日本,並未對周邊國家構成現實威脅。因此,各國對這件事的反應,應該適度。

  張璉瑰:中朝應調整為正常國家關係

  朝鮮試射導彈這件事出來以後,中國應該避免三件事。

  第一件事,是要避免我們的外交格局遭到破壞。要提防這一點,要從中國外交的大局出發,不能為朝鮮這麽一件事,把中國的整個國際關係、國際形象搞壞。我們不能讓朝日之間的矛盾、朝美之間的矛盾,都演變成中日之間、中美之間的矛盾。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