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者論壇
2008年9月號,總第129期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兩岸關係新變化與香港的角色定位

  無論如何,台灣的國際地位和國際生存空間問題,是大陸不得不重視並加以解決的問題。對於關注兩岸關係的學者和專家來說,如何從戰略高度思考這個問題,不僅是重要的,也是必須的。不解決好這個問題,兩岸關係就難以順暢地發展;兩岸關係不順暢,就會影響到兩岸的方方面面,就會影響台灣民眾對大陸的情感。
  
  香港要關注上海以免被代替
  
  香港在兩岸關係大幅改善之後,香港如果能夠繼續發揮其金融中心的作用的話,不會吃多大的虧。我反而有一個擔心是,就是上海與香港發生競爭。

  其實並不是今天才有人講,也許上海某一天就會取代香港今天的地位。如果那種情況真的發生的話,對香港來說更糟糕。

  我認為,香港除了要注意如何在兩岸之間扮演角色的問題,還要思考提高自己的競爭力,防止某一天被上海代替。

  周八駿:要現實地看待
      “兩岸共同市場”問題
  
  “兩岸共同市場”這個概念是蕭萬長提出來的。他認為台灣是獨立經濟實體,大陸也是獨立經濟實體;按照歐盟經驗,共同市場是經濟一体化的初級組織,不必談主權,取消關稅壁壘、實現商品自由貿易、擴大人員和資本交往;最終目標是勞動力、商品和資本物自由流通。“共同市場”不涉及共同的法院、共同的議會、共同的貨幣。對此,大陸給予正面回應。

  但是,“兩岸共同市場”真要做並不容易。主權問題在理論上可以不提,但在實際上很難。民進黨就說這是“賣台灣”,是“一中”。

  蕭萬長是懂經濟的,他對那些假的東西很清楚,對能夠得到的東西也很清楚。政治人物很清楚自己要甚麼,能要甚麼?
  
  宋恩榮:投資重心轉移
      對不同行業會有不同影響
  
  其實從地理的位置看,福建距離台灣最近。但是為甚麼內地改革開放之初,大量的台商沒有到福建投資,反而是選擇了廣東特別是珠江三角洲,更集中於東莞呢?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兩岸長期沒有真正實現三通直航,台商到福建還不如到廣東方便,到東莞也比去蘇州和上海要快。

  台商後來大舉投資長三角是看中了那的勞動力素質,雖然現在台商在上海和江蘇的投資已經超過了在珠三角的投資,但是廣東排行第二的地位還是很穩固的。

  如果三通直航全面推行的話,這個情況就會不一樣了。上海以及長三角的吸引力就會提高,甚至更多的台商將投資轉移到長三角;至少,台灣增加投資會更加傾向於在長三角或者渤海灣,這對珠三角肯定是不利的。

  這種發展,對香港各界的影響是不同的。比如對金融業的影響就會比較小,因為金融業基本上不太受距離的影響。台商在長三角、環渤海灣搞企業,同樣可以在香港融資。但是對於物流、貨運這樣的行業,如果貨源從珠三角轉移到長三角,負面影響肯定會有。這也是我們需要注意的。

  饒美蛟:若建成“兩岸共同市場”
      港台經貿提升就順理成章
  
  我感覺,北京雖然沒有正式表態,但是隱約透過一些渠道放話,希望未來與台灣簽訂類似CEPA的協定。我覺得,如果兩岸能夠簽訂類似CEPA的協定,甚至發展到共同市場,對兩岸都有利,還是好事。兩岸的經貿關係現在已經很密切了,如果能夠發展到共同市場的程度,會產生很大的正面作用。而且,香港已經與內地簽署了CEPA,如果兩岸能夠建成共同市場,港台之間的經貿關係,就會順理成章地更進一步。

  此次我在杭州會議上就提出,如果兩岸能夠建立共同市場,是不是下一步能夠將台灣也納入東盟十加一、十加三這種框架;因為我們不必要孤立台灣,也不希望台灣經濟邊緣化。如果台灣的經濟能夠發展,我覺得對兩岸關係還是有好處的。

  兩岸經貿關係發展到今天,台灣對大陸的依存度已經很高,即使民進黨不願意,這個大的趨勢也是不可逆轉。如果進一步發展下去,兩岸共同市場的設想,還是有希望推動的。

  劉迺強:香港服務業有優勢
      定可在兩岸間扮演重要角色
  
  我想進一步談談香港的角色與定位的問題。現在香港的確因為兩岸關係的迅速改善,而受到一定的壓力,遇到一定的挑戰。

  我覺得,香港要應對的話,主要是要找到自己的一些優勢。我認為,相對於台灣方面,香港最大的優勢有幾個方面,比如國際化。很明顯,在資訊、開放程度等等方面,香港是遠比台灣要更加國際化的。還有金融業,由於香港的歷史原因,金融業的開放程度、國際地位包括證券市場的運作等等,都是高於台灣的。香港的股票市場規模去年年終的時候達到了一萬四千億美元,台灣同時期大約是五千九百億美元,台灣祇相當於香港股票市場的三分之一,短期想趕上來是很困難的。

  再往下走,香港也要不斷強化這些優勢,才能保持競爭力。如果進一步拓展,將香港建成一個兩岸四地的金融平台,香港金融業就可能成為大中華區共用的金融平台。如果得到這個定位,那麼香港的角色就很不得了,在兩岸四地將發揮很大的作用。

  另外,香港還應該發揮香港在制度上的優勢。一個是一國兩制方面的優勢,第二是香港原本在制度上的優勢。因為前面所說的平台,祇有在一國兩制的架構下才能建成,在大陸或者新加坡都不可能建成這種平台;香港服務業的優勢,很大程度上是依賴於香港多年來形成的具有較高誠信度的制度包括司法制度等。

  我相信,如果我們能夠發揮香港在國際化、服務業和制度等三方面的優勢的話,是可以在兩岸關係大幅改善、實現直航、經貿繼續發展的狀況中佔據自己應有的位置的。
  
  曾鈺成:台灣不願要
      但是很擔心被邊緣化

  有關貿易合作的問題,比如剛才說的CEPA,民建聯此次在台北的時候也曾經提到這個問題。

  之前香港特區政府的政制與內地事務局局長林瑞麟曾經在立法會的辯論中說過,他希望將來建立一個兩岸四地的自由貿易區。當時台北方面接待我們的人,就是“國安會諮詢委員”蔡宏明,當時也非常明確地表態,他見我們是馬英九叫他來的,我們之間談的事,他會直接向馬英九報告。

  從交談感覺到,蔡宏明就比較關注香港的動態,他也專門看了我們在立法會辯論的內容。他說,林瑞麟過去對香港和台灣的關係是非常保守的,但是現在為甚麼講這個話?蔡宏明就問這是甚麼意思?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