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者論壇
2008年9月號,總第129期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兩岸關係新變化與香港的角色定位

  宋恩榮:變化對港有利有弊
      香港服務業可能有更多商機

宋恩榮(香港中文大學經濟系主任、博士)

  對香港的衝擊有利有弊
  關鍵看如何把握
  
  對於兩岸關係發生變化後對香港的影響,我也認為短期內會有損失,但是這個損失不會太大。香港貿發局對此也計算過,我自己也算過,最大的損失可能是在航運、船運方面。船運的損失大約佔香港總產值的百分之零點七四,國泰航空的損失大約佔香港總產值的百分之零點一五,過境旅客方面的損失大約佔總產值的百分之零點零四。總量相加,大概會影響香港總產值百分之一左右,而且要很多年才會出現這種結果,因為調整也不是一下子就可以完成的。應該說,這種衝擊會出現,但是對香港來說,並不是不可以承受。

  但是比較難以掌握的,乃是長遠。這種衝擊可以說是有利有弊,關鍵在於我們能否好好掌握。很久以前香港就講經濟多元化,也看到台灣在高科技方面的轉型與進步,也想發展高科技。而台灣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時候,在發展高科技方面是很成功的,他們的晶圓之類的產品做得很好,可以說是世界最好,但是很多年來他們的服務業發展得並不好。也是從那個時候開始,台灣就講要將台北和高雄發展為“區域營運中心”,也就是一個服務樞紐,來跟香港競爭。至今不能成功,失敗的原因很簡單,就是不能真正實現三通嘛。
  
  威脅與機會並存
  港服務業在內地投資比例高
  
  香港現在如果講發展高科技,可能還是廢話。但是在兩岸關係改善的大背景下,台灣再搞“區域營運中心”,可能就不是廢話了。

  就是剛才曾議員說的,台灣港口會對香港形成競爭。比如中國東岸往美國去的貨物,很明顯經過高雄會比經過香港要近。大概從九十年代開始,台灣就有將高雄發展成為“境外營運中心”的規劃;但是由於種種原因,不是很成功,對香港的影響也不大。在三通全面開放後,會對香港產生一定的影響。甚至更悲觀地說,有一天高雄超過香港,也不是完全沒有可能。新加坡的貨櫃處理量已經超過香港,上海也超過香港,未來深圳可能也會超過香港,高雄有一天超過香港並不是沒有可能的。所以威脅是存在的。

  但是同時機會也是存在的。為甚麼說機會也是存在的呢?因為兩岸關係改善,台灣在內地的投資應該會增加,如今台灣在中國大陸的投資中製造業比例比較大,但是台灣對大陸的服務業投資很不發達,台商服務業佔台商對大陸投資的比例非常低。低到甚麼程度呢?就是外商對中國大陸的投資,大概三分之一是在服務業方面,三分之二是在工業方面;當然,大陸服務業對外資開放得比較晚,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之後主要開放的就是金融等服務領域,目前外商在中國大陸的服務業投資越來越多。而台商在大陸以外地區的投資,工業佔總投資的三分之一,服務業佔三分之二;但是在台商對大陸的投資中,祇有不到百分之十投資到包括房地產在內的服務業當中。如果再撇除房地產投資,台商在大陸服務業的投資,所佔比例可以說是非常小了。
香港在這個方面明顯與台灣不同,港資在內地投資中百分之八十五集中在服務業方面,工業方面的投資比例很低。中國內地與香港簽署的CEPA(內地與香港特殊經貿關係安排),對於香港服務業進入內地拓展市場,確實是有好處的。而中國大陸加入世貿組織之後,已經陸續開放了很多服務領域。
  
  台灣投資內地服務業
  可能為港資帶來大機遇
  
  而台灣在大陸的投資,為甚麼服務業的比例這麼低呢?首先是因為台灣的服務業本身就不發達。第二就是兩岸長期不能實現直航,交通太不方便。因為服務業與貨物不一樣,服務業的對象是人,對人員的溝通與交往要求很高。除了特殊貨物,一般貨物運輸對於遲一點到目的地,差別並不是很大,走彎道的損失也就是運輸成本而已。而服務業是對人的服務,從台北一個小時可以直飛到上海,但是從香港轉機就要用六七個小時,這種分別就很大了。台灣在大陸發展服務業,比起香港來說就很吃虧。由於沒有大陸作為腹地,因此台灣想要發展服務中心或者說服務樞紐,也就不怎麼成功。

  就將來而言,台商在大陸最大的發展空間很明顯就是在服務業方面。這樣對香港來說,就是既有危、也有機;既有競爭,也有合作。對於競爭,剛才已經有專家講過了,就是高雄作為一個海港,對香港會形成競爭;台北作為一個大的空港,也會與香港形成競爭。但是從服務業質素來看,目前香港遠比台灣高,那麼如果台灣要搭車發展他們的服務業的話,可能會給香港的服務業帶來很大的機遇。

  服務業涉及的範圍很廣,不同服務業的性質很不一樣,包括航運、物流,都很不一樣,都需要很具體的規範,需要的知識也不一樣。台灣企業要想在中國大陸發展物流,很可能就要找香港的企業做合作夥伴,一起進入中國大陸。

  其實台商的經營模式與港商很不一樣。港人長期待在上海居住的人其實不多,但是台商住在上海週邊的人很多。由於長期沒有直航,交通不便,導致很多在長三角投資的台商或者台幹選擇長期住在上海及其週邊。如果直航實現了,台北到上海祇要一個小時飛行,很可能台商就會比照香港模式去做,可能就沒有那麼多的台灣人住在上海了,這樣就會更接近香港的經營模式,與港商合作的機會也因此增加。
  
  周八駿:在港台關係方面
      香港的自主空間不大

周八駿(香港特區策發會委員、中國光大集團高級研究員、博士)

  台灣內部矛盾
  導致了政黨輪替
  
  現在確實處於李登輝推出“兩國論”以來,兩岸關係最好的時期。這固然與中央政府對台工作分不開,但主要是台灣內部矛盾的發展,促使台灣政權發生更替。

  自李登輝推出“兩國論”以來,尤其陳水扁執政八年大力推行“去中國化”,兩岸關係遭遇嚴重破壞,嚴重地阻礙了台灣經濟發展,嚴重損害了台灣民生。陳水扁挑動台灣的族群矛盾,以致台灣社會極不穩定。民進黨政權的貪污,與國民黨政權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尤其,陳水扁家族及其親信的貪污,令台灣民眾對民進黨的印象改觀。這種種因素加起來,導致台灣政權必定更替。

  民進黨執政八年的教訓告訴馬英九,要解決台灣的經濟和民生問題,必須改善兩岸關係。對於馬英九來說,這是不可逆的因果考慮,即不是以改善兩岸關係為主,解決台灣經濟和民生問題為輔。看清楚這一點,對於理解台灣在可預見未來的政治發展以及馬英九的大陸政策,至為重要。

  台灣經濟恢復與增長
  對統一是否有利值得商榷

  馬英九講“兩岸同屬一個中華民族”,是他能夠講的最好的話。他也說了,在他“有生之年”,看不到“兩岸統一”。
馬英九的大陸政策大致可概括如下:

  一是要迅速推動完全“三通”,使台灣經濟有出路;出路在於吸引一部分大陸資金進入台灣,更重要的是吸引台灣資金回流台灣。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