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與思考
2008年9月號,總第129期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中日在“歷史認識”“愛國主義”上的根本差異
——關于兩種文化之間的若干構造性問題
馬挺(日本)
早稻田大學講師

  如果說,中華民族的國家概念、愛國觀念源於悠久的統一的歷史根據,意識明確,具有深遠的政治和外交背景,那麼,日本人的國家觀念、對“國家”的感情,就相對具有形成的倉促性和歷史根據匱乏的特點,而更傾向於自然性和散漫的感覺。

  今年六月六日,日本國會兩院通過了一項承認“阿伊努”為日本原住民族的決議,表明日本政府終於正式承認日本民族再也不是一個“單一民族”了。

  日本人的“單一民族”感很強,而中華民族從早期就開始了民族的融和。甚至可以說,中華文明就是各民族文化融和的結晶,漢族很可能就是幾個原始民族融和而成。傳說中的中華祖先的炎帝神農氏據說就是羌人,姜太公的“姜姓”亦為羌人之一族,而羌族現在卻又成為中國少數民族中的一支。

  中國人的愛國主義的理所當然,中華民族“民族愛”的包容性,日本人對“愛國”的厭惡感,日本民族對“單一性”的固執,就構成了雙方在這一民族最基本情感上的構造性對立。

  .天壤之別的“妙用”

  由於上述原因,在日本,老一代非常厭惡“愛國”,新一代無法理解“愛國”。

  當筆者對學生談到中國人的“愛國”情操和“愛國主義”教育時,他們的反應是“nonsense(胡言亂語)”。在他們的心目中,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就是政府(國家)自上而下灌輸“nationalism(國家主義、民族主義)”的法西斯思想。這對現代日本青年來說,是不可想像的。

  對於中日在“歷史觀”、“愛國觀”上的“天壤之別”,最為明白的是日本的極右政治勢力。也正是這些勢力,“巧妙”地利用這一點,挑撥、製造、加深中日兩國國民的相互厭惡感。

  關於歷史觀的問題,比較複雜,容另文再詳。利用“愛國”這一點,對於右派來說,幾乎是不費吹灰之力。

  雖然這些勢力是最極力主張在日本推行“愛國主義”教育的,但他們當然不會直接使用“愛國”的字樣,而是通過所謂“美麗國家”、“鄉土愛”、在教育中加強“德育”等等,間接地滲透日本式“nationalism”的觀點和主張。而對於中國,他們祇需要似乎是不加解釋地宣傳中國在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就夠了。

  當然,日本人,包括年青人也並非那麼輕易就會相信右派的,但不能否認,中國這幾年的“反日風潮”及示威活動,不自覺地“幫”了這些右派的“忙”。電視畫面、網路上等顯示出的“愛國無罪”等等狂熱,正好向日本一般民眾“旁證”了右派的主張:中國正在利用“愛國”進行“nationalism”教育,煽動民眾反日,也就助長了日本人中“厭華”情緒。

  筆者反對帶有狹隘情緒的“愛國主義”,以及借“愛國”的名義,以無端地侮辱、謾罵日本人的方式來宣洩個人的感情。但當然也不是主張,因為日本人厭惡“愛國”就不進行正當的愛國主義教育。

  在牽涉到有關日本的問題時,我們需要特別注意的是,雖然兩國交流歷史很長,都使用漢字,都是黃皮膚、黑頭發,但正是這些因素,在不知不覺中,就使自己按照自己的價值觀去衡量對方,妨礙了兩國、兩個民族之間清楚地認識到,對方與自己是存在著根本性文化結構的差異的。不理會、不認識、不研究以及不正視這些結構性問題,中日兩國就無法真正地相互瞭解、理解、諒解,從而建立一種正常的關係。

  (完)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