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與思考
2008年9月號,總第129期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中日在“歷史認識”“愛國主義”上的根本差異
——關于兩種文化之間的若干構造性問題
馬挺(日本)
早稻田大學講師

  愛的構造--國家觀念的迥異

  在大和語中沒有“愛”這個概念,“愛”字是從中國引進的。日本人談戀愛,極少用“我愛你”,頂多用喜好的“好(四聲)”,程度上相當於“喜歡”。

  在本節中,主要探討“愛國”的“愛”。

  1.日本人厭惡“愛國”

  日本人不“愛國”-這一點一般日本人也不會否認。在日本,祇有反社會性很強的右翼團體和極右政客才會叫嚷“愛國”,而這是遭到輿論唾棄的。

  當然,日本人不是不愛國,他們更喜歡用“鄉土愛”、“祖國愛”等說法。他們愛的是日本的國土以及這一國土之上的自然萬物及孕育出的固有文化。而對於日本這個“國家”,則是另一種感覺。

  一般的認識是,因為在戰前、戰中,日本軍部就是以“愛國”、“為天皇而死”等等思想和口號,驅使國民走上戰場的。

  與上述日本人的歷史觀有關,一般國民即使在戰後,也不認為目前的政府與戰前的政府有甚麼根本上的區別。在一般民眾的意識,國家(政府)永遠是處在國民的對立面上的。比如,行政訴訟的案例,如果是政府的某一機關官司打輸了,那新聞報導就會是“國(家)敗訴”。日本的國歌、國旗一直是跟從習慣,而日本有很大一部分人認為“君之代”、“日章旗”代表著日本軍國主義歷史,拒絕向其致敬;以致在中小學畢業典禮上,有一部分老師帶頭反對掛“日章旗”,包括很多學生不起立齊唱“君之代”。直到一九九九年日本才制定了“國歌國旗法”。但通過時,刪去了要求國民尊重國歌、國旗的條款。

  同時,由於近年來,日本運動員在國際體育賽事中奪冠機會漸多、升“日章旗”,奏“君之代”的映射經常出現在電視畫面上,也對年輕人產生了一定影響。“體育迷”們手持“日章旗”,甚至在臉上畫上“日章旗”,為日本隊加油,已很普遍。

  2.國家觀的形成與異民族的融和

  日本民族的“國家觀念形成”也與中國不同。

  中國至遲到秦始皇統一中國(BC.221年)就是一個完整意義上的封建國家。這在中華民族的國家意識觀的形成上起著重要的作用,與歐洲的城邦不同,更與日本迥異。

  日本四面環海,沒有必要去時時確認“國”的界線。自古“國”或“邦”這個概念,主要指家鄉,或大名等封建領主的支配範圍。至今,日本人所謂的“回國(國歸)”還有回老家的意思。

  自從天皇出現,直至幕府時代,日本一直是封建意識薄弱,國家結構鬆散。即使是幕府將軍,也沒有能夠,或者說沒有必要建立一個強有力的中央集權的國家系統。

  一直到鴉片戰爭爆發,才使日本人感到他們的列島有可能作為“一個國”受到歐美列強的侵略。也因此促成了幕末的改革和明治維新,形成了一個相對強大的國家機器。但實際上,與被認為是“天子”的中國皇帝的絕對統治不同,日本天皇涉及政治的直接性還一直是打折扣的。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