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與思考
2008年9月號,總第129期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中日在“歷史認識”“愛國主義”上的根本差異
——關于兩種文化之間的若干構造性問題
馬挺(日本)
早稻田大學講師

  更進一步,日本人還利用漢字創造了大量的漢字詞,諸如手續、資本、共產黨、社會主義、哲學、文學、文化等等,並普及到了漢字的祖國。

  以引入漢字為基礎,日本還引進了中華民族的思想、文化、制度,以至服飾和城市建築的式樣。比如儒家思想、老莊學說,在日本人的意識中影響之大,可能是當今中國人很難想像的。

  但另一方面,如同漢字傳到日本被賦予日本人的理解,並加以改造、發展,儒教等中華思想傳到日本後,在與日本人的固有意識融和的同時,實際上也已經被賦予了相當的日本色彩。

  可能由於中華思想對於日本來說,歸根結底是外來的,所以,日本人對中華文化的批判和摒棄也是一貫的。

  聖德太子的改革(重修《古事記》以正日本歷史等)就是一例。而明治維新前後,以日本著名思想家、教育家福澤諭吉為代表,革新派學者們提出的“脫亞論”,就是對中華思想的一次掙脫。(注:一般認為“脫亞入歐”是福澤提出的。但據目前的研究,福澤本人並沒有提過“入歐”,反而在《脫亞論》中把西方文明比作不可抵禦傳染的“麻疹”,是不得不接受的,亦表明了對西方文明的批判態度)。

  實際上,日本的知識階層從鴉片戰爭使中國淪為半殖民地的狀況分析到,影響了日本千年以上的中華思想,已經不能適合當時國際形勢的發展。同時,恰逢日本的近代國家觀的形成期(詳後),他們開始覺悟到,如果還不脫卻中華思想,日本就將是第二個沒落的“清國”。所謂“脫亞論”的本質就是呼籲日本人看清這一點,及時摒棄中華思想給日本帶來的負面影響。

  3.“斷代史觀”與“萬世一系”

  中日之間在歷史觀方面還有一個一直被忽略的相異之處,就是中國人歷史觀的背景是斷代史型的,而日本則沒有這種成分。

  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中,平均約兩三百年就有一次改朝換代。這實際上在中國人的歷史觀中,形成了一種後朝(代)不為前朝(代)負任何責任的潛在意識。因為正是由於前朝的非正義性,才有必要改朝換代。“改朝換代”就是結一次總賬,因此,中國歷代統治者更重視的是證明自己的正統性。直到近代,孫中山領導資產階級革命,初期也是以“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民族主義口號來證明其“正統”的。

  而日本人則主張自己的“皇統”是“萬世一系”。雖然天皇出現於何時,還沒有定論,但是,自有了天皇,血統就沒有改變過這一點,似乎是一般日本人的共同認識。以致近來因皇太子夫婦沒有男孩子而引起的“皇室後繼無人”問題的爭論中,還有人以“萬世一系”為由,反對修改《皇室典範》中“祇由男性繼承皇位”的條款。所以,日本人從來沒有要給自己的歷史“算總賬”的文化傳統和意識。這也是對“戰爭責任”想輕描淡寫一下,就結束“戰後”的根源性意識之一。

  即使是一九四五年戰敗,日本被美軍(名義上是盟軍)佔領至今,也沒能對日本人的歷史觀產生根本性的影響。實際上,日本內閣(政府)到底是從哪一屆開始算作“戰後”,也沒有一個明確的界限;天皇沒有換;“六法”中的民、商、刑法至今還是沿用明治時代的。

  歷屆政府都要為以前各屆政府的作為負責,在日本是理所當然的。所以,即使對“戰爭責任”不願正面承認,也沒有用“改朝換代”來作為推卸反省與賠罪的理由。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