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風雲
2008年9月號,總第129期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民進黨劍指何方
王崑義(台灣)
台灣戰略學會秘書長、教授

  就因被國民黨的政治迫害,黃爾璇後來變成民進黨的創黨秘書長,不只民進黨的黨綱、黨章是出自他的手筆,民進黨後來的發展也是他幕後一手擘劃而成。因此,國民黨解聘了一個黃爾璇,卻促成後來一個民進黨的出現,這似乎是國民黨在大陸統治時期的輪迴,應該也算是一種歷史的因果吧!

  民進黨人的內心世界就一直存在著這種被迫害的想像,即使阿扁執政八年,國民黨也沒有扮演一個“忠誠的反對黨”,他們不斷的利用媒體、群眾運動、貪腐集團的污名化,以及掌握多數國會肆意對阿扁政府進行杯葛的舉動,就讓民進黨人被迫害的意識更加瀰漫,透過這種被迫害意識的蔓延,民進黨人不只把它擴延到中國大陸的身上,甚至把“中華民族”的感情也一起割裂了,這也是造成民進黨人會“反中”的根源。

  再就第二種“政治權力的爭奪”來看,台灣的政治設計可以說是“贏者全拿”的制度,在經過幾次的修憲以後,政治設計不但沒有“雙贏”或“共贏”的機制存在,甚至已經淪落到“你死我活”的境地,這就讓台灣政治權力的爭奪要比一般民主國家更為慘烈。在這種“你死我活”的鬥爭環境中,二○○○年阿扁獲得政權時,雖然他曾經想作一個“全民總統”,但延續到二○○二年的八月三日“一邊一國”提出以後,阿扁為了維護政權,不得不放棄“全民總統”的期望,回歸到綠營這一邊。

  二○○三年下半年提出“正名”、“制憲”的口號以後,阿扁更是徹底的轉向深綠的世界,一直到二○○四年以“兩顆子彈”當選以後,阿扁想再當“全民總統”的希望已經徹底的絕滅。當然,阿扁放棄當一個“全民總統”,也意識著民進黨要跟大陸共存的希望也就此破滅,此後阿扁不斷的挑起“反中”的情結,不過都是為了維護政權的手段而已,他的內心是否真的“反中”,恐怕連他自己也沒法說個準。

  在這種“贏者全拿”的制度設計之下,不只阿扁無法實現作為一個“全民總統”的夢想,馬英九上台以後,也面臨了同樣的困境。他原先想釋出幾個政治職位給綠營人士,結果一開始選擇賴幸媛擔任陸委會主委就遭到國民黨人的強力反彈。一直到八月初馬英九決定把阿扁的國務機要費機密註銷以後,馬英九想當“全民總統”的夢想大概也就此結束了,想來馬英九的“全民總統”之夢似乎比阿扁要短暫許多,所以可以預見的,未來馬英九的總統之路,在藍綠重回鬥爭場域之下,恐怕不會走得比阿扁順利。

  當然,台灣藍綠的政治鬥爭不只存在一般性的政治職位,在學界中的鬥爭也一樣慘烈。原本在綠營人士的觀念裡,大學都是國民黨家裡開的,只要沾染一點綠色色彩,在學界幾乎隨時會遭到排擠,甚至可能因此遭到丟掉飯碗的命運。莊國榮被政大排擠是一個顯著的例子,東吳大學政治系的徐永明放棄原先中央研究院社會科學所助理研究員的“鐵飯碗”,跑到私立的東吳大學任教,也是因為他的綠色色彩在中研院無法升等副教授有關。

  也因學術界不斷上演著權力鬥爭的戲碼,使得台灣的學術界很難出現“大師級”的人物,大多數的學者要麼不是作個乖乖牌,卻缺乏創新價值的學者,以便永保飯碗無殃;要麼就是全心去搞政治鬥爭,這也是另一種保有飯碗之道。這種情況在法政的學界更是激烈,所以以法政學者為主的綠色知識社團,他們激進的程度似乎超過政治界許多,這也是在民進黨休養生息的階段,綠色知識菁英等不及要率先發動“八三○百日怒吼、全民站出來”嗆馬的原因。沒有共存共榮的知識界,鬥爭起來的狠勁,絕對要超過政治人物的鬥志。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