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魁解剖
2007年8月號,總第116期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政壇“金童”:英國新首相布朗
李伟(北京)
本刊特約撰述

  “雙布”的“瑜亮情結”

  故事還要從13年前的1994年說起,當時的工黨正直鼎盛,一時間人才濟濟,民心所向。天下人誰都明白,工黨執政的時刻就要來到了,萬事俱備,祗欠大選。所以,無論是誰,祗要成為了工黨的領袖,也就很有可能成為整個英國的首相。然而,巧合的是,1994年,工黨德高望重的領袖約翰•史密斯心臟病突發去世。在這種情況下,“奪嫡”之爭呼之欲出,當時均年富力強的布萊爾和布朗對黨魁一職均有所嚮往。然而,大選在即,“奪嫡”之爭必然會削弱工黨的支持率,分化選票,爭則大害,而和則大利。為了給工黨爭取更大的勝算,彼得•曼德爾森和其他黨內大佬紛紛出面調停,勸說布朗放棄同布萊爾競爭工黨領導人。最終,出于全黨的利益,布朗退出了競爭。但據傳,布萊爾和布朗曾在十年前在格蘭尼塔餐廳秘晤,布朗最終得到了布萊爾的君子承諾,即在他第二任首相任期過半後辭職,讓位給布朗。這份“格蘭尼塔協議”雖然缺乏直接的有力證據,然而卻很難說祗是空穴來風。2003年,英國《衛報》政治編輯邁克爾•懷特爆料得到了一份“協議”的相關材料,並公諸報端,材料中布朗將成為未來工黨領袖的意思非常明顯。事實上,布朗工黨中的二號地位在英國也早已不是什麼秘密,對於布萊爾讓位給布朗,政野上下早已不乏猜測:在野的保守黨領導人邁克爾•霍華德便在今年的選舉中以此諷刺工黨,在競選標語中打出了“投票布萊爾,選中布朗”的口號。

  然而,口頭的協定難免引人疑慮,更何況是關乎黨魁歸屬的大事。對於布朗來說,等待的時間似乎是太久了。於是,2004年5月,在布朗的導演下,英國政壇上演了一幕驚心動魄的“逼宮”大戲。布朗利用國內民眾對布萊爾伊拉克戰爭政策大加攻擊之機,串聯了副首相約翰•普雷斯科特等15名工黨議員,聯署要求布萊爾明確辭職的時間表,但遭到布萊爾的拒絕。隨後衝突進一步昇級,8名在政府中任要職的工黨議員宣佈辭職,其中包括國防部次長沃特森。在強大的政治壓力下,最終布萊爾公開宣佈將在一年內辭職。然而布萊爾的這個權宜之計卻很難令眾人滿意,四面楚歌中的布萊爾這時已是大勢已去,最終在5月10日宣佈了將於6月27日向女王遞交辭呈的決定。 

  然而,冷靜觀察英國的政治現狀就會發現,與其將布萊爾的下台歸咎于“逼宮”,還不如說是因為“人心思變”。與十年前的生活相比較,很難說英國老百姓現在的日子過得更好。與歐洲大陸的其他國家向比較,英國的情況或許好些,然而超過10%的通貨膨脹率著實讓老百姓樂不起來;移民拉動了消費,但也造成了就業,入學,醫療等一系列社會問題。而最為重要的,也是布萊爾罩門所在的,恐怕是伊拉克的戰爭政策問題,對美國的絕對追隨使得英國的軍費居高不下,同時戰爭也造成了可觀的傷亡。可見,布朗接過的是一個有待收拾的爛攤子,擺在他面前的問題眾多且異常棘手,要想在兩年的時間里扭轉工黨頹勢,繼續領導工黨贏得大選,絕非輕而易舉。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