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辦:中國評論通訊社   
首頁|頭條|焦點|大陸|臺灣|港澳|國際|美國|兩岸|華人|經濟|財經|軍情|社會
人物|文萃|圖片|文化|娛樂|評論|社評|快評|分析|專論|網評|外電|智庫|智囊
專題|專訪|專頁|周邊|東亞|出版|編譯|網書|數據|動態|電訊|名家|記者|簡介
  
設為首頁】【】【中評郵箱

新情勢下“台獨”的定位與新變
  “法理台獨”是一個流動變數,它不會固守傳統的三大常規標準不變,而是隨著國際大局不斷動盪組合,隨著兩岸關係不斷發展變化,針對目前兩岸尚未統一的具體現狀,針對疫情期間島內“台獨”勢力不斷玩弄花樣百出的各種“台獨”新花招,除了三大常規標準之外,還應該將台灣地區擅自更改現政權具有象徵意義的“歌曲、徽章、圖案”等現狀,在美國反華勢力的慫恿支持下,台灣島內推進含有改變“兩岸同屬一中”性質和把台灣從祖國分裂出去的“台獨公投”,以及民進黨當局不時…
深刻理解將反對“台獨”寫入黨章的意涵
  中共二十大將“堅決反對和遏制‘台獨’”寫入了黨章,具有以下五個方面的重要意義,一是契合現實背景、展現時代使命,二是促進國家統一的需要,三是維護台海和平穩定的需要,四是爭取和平統一前景的需要,五是對外部勢力和“台獨”勢力的強力示警。將反對“台獨”寫入黨章向外界釋放的信息,主要包括:一是反對“台獨”在黨和國家統一戰略中的位置被提升到了一個新高度,二是表達了中國共產黨堅決反對“台獨”的決心、信心,三是反對“台獨”將成為今後對台工作的重要…
兩岸關係行穩致遠需排除美國因素
  當前台海局勢之所以發展到如此危險地步,外部大環境特別是美國因素起到了前所未有的策動和塑造作用。台灣問題中的美國因素正從以往帶有不同時期不同程度建設性色彩的牽制性因素,轉變為破壞性、危機性直至戰爭衝突性因素。美國新版《國家安全戰略》在戰爭與政治的邏輯關係上自相矛盾,並強烈體現在台灣問題上,已經並將繼續給台海和平與穩定帶來重大風險挑戰。……
《台灣問題與新時代中國統一事業》白皮書:新時代對台政策宣言
  《台灣問題與新時代中國統一事業》白皮書(以下簡稱《白皮書》)是新時空條件下中國政府解決台灣問題的歷史總結、戰略前瞻與政策體系,是系統闡釋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中國政府對台政策的重要文獻。《白皮書》在複雜嚴峻的涉台國際環境下,在風險日益升高的兩岸局勢下,全面回應了外界關於中國共產黨、中國政府對台政策的疑慮,系統闡釋了中國政府對台灣問題的基本立場、戰略意義,指明了中國國家統一的繼承,明確了“兩制”台灣方案與融合發展路徑的發展方向,突出了當…
新時代中國統一事業勢不可擋
  2022年新版台灣問題白皮書的出台,展現出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追求祖國統一的堅定意志和堅強決心,是立足新的歷史方位全面回答推進祖國統一的時代命題,是貫徹落實新時代黨解決台灣問題總體方略的強大思想武器,是新時代解決台灣問題總體方略的全方位推進和多維度展開,是未來指導和引領國家統一大業的行動綱領。通過對三版白皮書的相關內容分析,有利於我們從國家發展大勢和民族復興全局看待台海形勢和統一問題,有利於增強島內和海外反“獨”促統力量的信心和決…
值得高度關注的國民黨“親美、友日”與“和陸”政策
  在國際局勢動蕩加劇、台海緊張持續升溫的背景下,國民黨在第21屆全代會中提出“親美、友日”與“和陸”的政策主張。一方面,國民黨的這項政策主張從台灣的利益出發呼應了民衆維護和平、謀求發展的強烈訴求;另一方面,國際局勢演變,特別是中美關係的競爭態勢壓縮了這項政策主張的實施空間。儘管國民黨的政策主張面臨了嚴峻挑戰,然而,為了維護台海地區的和平,應該鼓勵國民黨為台灣、為兩岸,乃至亞太地區提出更多的政策選擇。……
“法理台獨”的南海路徑及演變
  南海問題跟“台獨”關聯,因為係聯結中國“南海”及“台灣”領土主張的臍帶,彰顯了1947年公布的南海斷續綫之時代意義及國際法意涵。2016年7月12日中菲南海仲裁案實體裁決公布稍早前,台灣地區主張“台獨”的民進黨當局在2016年5月上台執政,在前任當局對南海“棄權”之鋪墊上,民進黨當局如何藉由對南海爭端的“不作為”擺脫南海斷續綫之束縛,企圖在南海地區斬斷海峽兩岸主權連接的行徑,值得研究。菲國法律團隊在仲裁案中提出的“南海島礁法律地位…
重啓“小三通”對兩岸關係的政治意涵及影響
  台灣防疫政策逐漸走向“與病毒共存,恢復日常生活”,面對疫情發展常態化,邊境管制措施已逐步鬆綁。金馬澎離島三縣地方政府採取“地方包圍中央”一致行動,呼籲民進黨執政當局不應對“小三通”採取“區別對待”,應隨邊境解封同步開通,逐步常態復航。目前“藍地方”執政離島三縣,採取集體行動以軟化“綠中央”政策意志,此種政策影響似乎十分有限。最具可行協商方式,是回歸地方層級“城市交流”、跨域治理處理。“小三通”復航助於緩解兩岸緊張情勢,建立金門為兩…
從美國政治的割據邏輯看《台灣政策法案》
  “台灣政策法案”是以包裹立法的方式將原來散見於美國各種法律政策文件中的涉台條款的集約化,是美國推動台灣問題國際化的重要舉措,也是中美涉台法理鬥爭的關鍵節點。鑒於國內的制度和現實困境,美國政治越來越趨向割據邏輯,議員利益越來越影響國會立法,國會立法日益侵害外交領域行政主導的權力配置,同時國會立法也愈發干涉國際事務,企圖塑造所謂基於規則的國際秩序。這也反映在“台灣政策法案”的立法過程中,也勢必影響其未來走向。對此,中國大陸應認識到涉台…
台灣民衆國家認同:建構、解構與重構
  根據國家認同理論,一是國家認同對於民族國家的存續發展至關重要,二是國家認同是動態變化的,甚至可以被重新塑造。台灣自古屬於中國,在歷代中央政府的有效管轄和長期的兩岸交流中,台灣人民牢固建構起了對中華文化的歸屬感和對祖國大陸的認同。台灣問題產生70多年以來,受島內、兩岸和國際等多重因素影響,當前台灣民衆國家認同正處於嚴重混亂狀態,千百年來對祖國大陸的歷史認同正被“文化台獨”所逐漸解構。有鑒於此,必須恢復和重構台灣民衆的正確國家認同,這…
《台灣政策法案》:背景、內容、挑戰與應對
  涉台法案一直是美國國會的一個重要的主題并對美國對台政策的形成和實施有著重要的影響。自《與台灣關係法》頒布以來美國的對台政策在幾十年裏,美國國會最終生效的涉台法案都以該法案為基本的政策。如今隨著台海局勢的緊綳狀況加劇,美國國會參議院提出了一項內容龐雜的綜合性法案——《2022台灣政策法案》,意圖就多年來美國對台政策進行一次最全面的修訂。該法案一經提出即引起各方面的關注,并引起多方的憂慮。通過對該法案內容的解讀,可以看到美國對台政策事…
《台灣政策法案》:內容、影響和應對
  《台灣政策法案》是美國涉台法案的集大成者,篇幅大,有大量具體規定,意圖突破“一個中國”原則又通過打擦邊球和關鍵處的刻意模糊,避免直接與聯合國2758號決議以及《中美建交公報》直接衝突。但該法案依然違反《中美建交公報》《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項下美國應承擔的義務,違反“不干涉內政”國際法基本原則,違反中國的憲法性法律。……
美國應承擔佩洛西竄訪之國際不法行為的國家責任
  從國家行為的定性和歸責角度看,佩洛西的竄訪行為屬於美國的國家行為,這一行為違反了《聯合國憲章》國際法基本原則,也違反了聯合國2758號決議和1978年《中美建交公報》一個中國原則的國際法義務,構成美國的國際不當行為(不法行為),因此美國應承擔國家責任。作為這一違法行為的受害方,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有權依據國際法針對美國政府采取反制措施,并依據有關國內法針對代表美國竄訪的佩洛西個人及其直系親屬采取制裁措施。由有關捍衛中國主權、安全和發…
近年來“美國在台協會”介入台灣政局及其影響
  1979年中美建交後,美國事實上并未放棄與台灣當局發展實質關係,仍積極謀求通過各種手段影響台灣政局。“美國在台協會”作為美國涉台政策的最主要執行機構,在美國介入台灣政局中扮演關鍵角色。2020年蔡英文連任後,伴隨著美國加大“以台制華”力度,以及民進黨當局“倚美謀獨”程度日益加深,內外雙重因素影響下,“美國在台協會”介入台灣政局的程度前所未有。通過“公共外交”、高層交流、“經濟合作”,以及配合民進黨當局施政路綫等方式,“美國在台協會…
試論兩岸關係新常態:內涵、動力與影響
  2022年秋,在俄烏戰爭牽動國際政治格局快速變化的背景下,美國衆議院議長佩洛西訪台、中國人民解放軍對台軍演和中央政府發布的《台灣問題與新時代中國統一事業》白皮書,成為改變兩岸關係發展狀態的一系列重要事件。對台軍演和白皮書的發布推動兩岸關係加速進入“一個中國原則”實踐化的新階段,形成兩岸關係的新常態。美國國會醞釀中的《台灣政策法案》衹會提升中美兩國在台灣問題上的較量力度,中國政府不會在“一中原則”上做出任何妥協。本文初步探討新時代兩…
大陸公布“台獨制裁清單”政治意涵及其影響
  本文認為,“寒蟬效應”應大於“聚合效應”,從總體上遏制台獨分離主義蔓延。台灣的兩岸政策須高度自制,儘管大陸當局對蔡、賴仍留有想像空間或者不願激化兩岸敵對而未將其納入台獨制裁清單。民進黨當局的兩岸路線及戰略思維,不應踰越大陸對台政策設定的“底線”及“紅線”,如此方能“避戰”而非“引戰”。……
“九二共識”:定海神針與通關密碼
  紀念“九二共識”達成30周年,首先要講清楚它的大本大源和歷史經緯,講清楚它的本意和本相。任何解釋都要符合歷史事實,不能糊裡糊塗地依從假象,不能任由某些人對歷史事實選擇性地進行裁剪,更不能任由別有用心的人歪曲否定。講清楚大本大源和歷史經緯的最好做法,是用“一中原表”(“一個中國,原版表述”)取代或覆蓋其他各種說法。……
新形勢下增強台灣青年國家認同的挑戰及對策研究
  青年是當前兩岸關係發展的重要參與者,也是未來兩岸關係發展趨勢的引領者。台灣青年的國家認同關乎兩岸關係的發展趨勢。由於成長環境的不同,使得台灣青年具有一些不同於大陸青年的群體特徵。部分台灣青年認為台灣或“中華民國”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認同自己是“台灣人”。在兩岸關係複雜嚴峻的新形勢下,增強台灣青年的國家認同面臨著民進黨當局全面推行“反中”“台獨”路綫、島內“反中”民粹主義泛濫、美國不斷提升美台實質關係等挑戰。……
台灣地區新冠疫情及兩岸合作治理——非傳統安全理論視角
  自新一輪新冠疫情爆發以來,台灣地區的感染人數持續上升,疫情的安全風險不斷擴大。目前,台灣地區的新冠疫情發展呈現潛在性、擴散性、不確定性等多重特徵。而台灣當局在應對疫情局勢上凸顯頽勢。缺乏系統的防疫應急體系導致難以有效遏制疫情進一步擴散,疫情信息掌握不對稱引發民衆的恐慌心理。民進黨當局更是將疫情政治化,藉抗疫之名圖謀加入世衛組織。……
跨越“修昔底德陷阱”?——中美戰略困境與台海的未來
  近年來美國對中國的戰略圍堵越來越趨向嚴厲,未來幾年,美國不論是民主黨還是共和黨執政,恐怕對華對抗的主基調并不會緩和。中美之間未來“注定一戰”的聲音正彌漫在國際關係學界,似乎“修昔底德陷阱”將成為不可避免的事實。……
   共1169條﹐第5/59頁   首頁   上一頁 下一頁   尾頁 跳轉至第
首頁 | 港澳新聞 | 國際時事 | 兩岸專區 | 軍事聚焦 | 評論世界 | 財經視角 | 文萃大觀 | 中評電訊 | 時事專題
關於我們 | 中評動態 | 招聘人才 | 聯系方式 | 鏈接方式 | 中評律師 | 驗證記者証 | 免責條款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   © Copyright 中國評論通訊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