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專題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馬航怪譚:南中國海的 《聊齋志異》

http://www.CRNTT.com   2014-03-14 09:21:16  


 
  中國的微博和微信等社交新媒體曾在事件發生的兩天之後,用類似這樣的話語來概括馬航事件的信息格局:越南一直在發現,馬來西亞一直在排除可能,中國一直在路上,美國一直在近距離關注。

  中國的官方英文報紙《中國日報》在3月11日的報道中特別提到幾個耐人尋味的細節:事發之時,前往事發海域的中國艦船,其實正在南中國海三沙區域巡查,接到訊息之後,向事發海域進發——但是中國艦船接近目標的時間和過程比公眾預料中的要漫長的多。當天《中國日報》採訪了許多不具名的航空、工程師、飛行專家,他們都提到中國在三沙區域根本沒有像樣的空港,因此無法在南中國海有事時,進行有效迅速的回應。

  幾乎在第一時間,許多外電報道馬航失聯所最後關涉區域時,使用的都是南中國海區域,但是中文媒體報道中,大多使用的是越南的地名。

  同時,在涉及大批中國人生命財產安全和重大國家利益的馬航失聯事件發生後,中外媒體呈現了上文所提到的“南中國海現實治理”的格局和態勢:對於民用客機在常規旅遊航線的飛行“識別問題”,中國似乎不能掌握“核心科技”;與核心訊息、事件網絡、歸因分析、現實應對有關的環節,都需要美國的有效協同和權威發布;南中國海所涉及的毗鄰國家在協同、共享、溝通、策應等方面出現令人不安的延遲、延宕和低效。

馬航怪譚和隱形的力量:巫師的隱喻

  許多研究國際政治的人容易認為許多格局、合作、戰略都是在辦公室完成的,裡面充滿政客之間的鬥爭、智囊團的較量。而事實上,民間的商人、遊客、巫師、地方黑惡勢力、生活形態、宗教力量、普通市民等多元主體都有極強的話語建構和顛覆能力。

  11日發生的馬來西亞邀請當地巫師來幫助尋找失聯飛機的新聞特別耐人尋味:對於中國讀者而言,馬航失聯是基於飛行器、航空系統、恐怖劫持、飛行失事的科學系統事件和情報信息管理事件,應當通過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波音公司的科學工具來還原飛行參數,用海上搜索、情報排查、系統管理來鎖定核心信息,用區域協同力量來預測和應對明顯、現實、未發的風險。

  馬來西亞文化情境中巫師叫Bomoh,在宗教人類學的研究領域,它是一種薩滿(shaman)現象,它廣泛存在於各種文化區域,通常這類人群主要司職民間的非傳統醫療、對陰魂和外在神靈占據和騷擾進行魃除、作為靈媒進行超自然溝通等活動。

  Bomoh這一社會角色的出現和盛行還特別與一種情境有關,那就是邊緣性和閾限區域,與底層社會、社會隱形的結構、多種力量較量滲透所形成的模糊邊界、多種身份轉換造成的閾限(liminality)空間。它是民間權力、地方知識、社會苦難、社會記憶、族群和人際世仇等因素的“非科學”但是強有力的解決機制。在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文化多元社會,即使是總統蘇哈多和美加華蒂也會在必要時刻咨詢Bomoh(或叫dukun)。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