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專題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 
中國“保八”,世界複雜心態觀察

http://www.CRNTT.com   2009-03-06 08:31:18  


 
  當然,也有專家對首要因素持不同意見。復旦大學副教授趙可金認爲“全球消費信心低迷可能進一步造成出口萎縮”是影響2009年中國經濟的關鍵所在。“中國是一個出口依賴型國家,國際消費市場低迷,對中國經濟增長和就業壓力有嚴重而直接的影響。一旦經濟增長放緩,失業就將成爲最大問題,進而成爲社會不安定因素。因此,這一國際因素可謂牽一髮而動全身。”在此次調查中,有高達87%的專家將它列爲十大因素。

  另外,“美國經濟走弱影響中國外貿,促使中國貿易對象多元化”這一因素也是87%的專家的共同選擇。在經濟危機的情况下,有意識地强調貿易多元化,可以提高自身的抗風險能力。

  排在第4位的因素是“經濟民族主義與貿易保護主義抬頭造成的貿易摩擦”。經濟蕭條孳生貿易保護主義的定理,近日來再一次得到證明。美國衆議院前不久在《2009美國復蘇與再投資議案》中建議設立“購買美國貨”條款,美國的一些地方出現了要求政府經濟刺激計劃受益行業只能“雇用本國人”的游行。在歐洲,意大利有人出面呼籲大家要“吃意大利食品”,法國、英國等地類似行動也屢見不鮮。這絕非一個好兆頭——金融危機造成的全球經濟發展放緩加劇了社會發展失衡,經濟民族主義明顯上升,在一些地方開始表現爲貿易保護主義,中國需要對此提高警惕。

  “國際金融市場波動的影響”位列第5。“國際金融危機仍在蔓延,已對實體經濟形成嚴重衝擊。各國雖采取了應對措施,但效果幷不明顯。”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所長馬振崗認爲這次危機是引發各種經濟問題的核心因素,或者說罪魁禍首,“對危機轉機的前景,估計難以樂觀。一般看法需要兩年時間,2009年是關鍵的一年,也是最艱難的一年”。

  此外,有65%的專家認爲,“各國貨幣政策調整和匯率變化,包括人民幣匯率調整壓力”是一個重點問題,60%的人認爲“重要國家新領導人(奧巴馬等)的新政策”、“各國針對金融危機所采取的干預措施開始發揮作用”及“國際石油市場和糧食市場變化”會較大影響到2009年中國經濟,有超過半數的人將“國際原材料與中間産品價格波動”列入選擇,使其進入“十大因素”名單。

不可忽視的影響力

  在調查結果中,除了選票集中的“十大因素”外,還有一些選項不同程度地受到關注。而它們,也會對2009年中國經濟發展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力。

  有近半數的專家認爲“失業增加引發就業政策、保障措施和産業結構的變化”是個重要因素。當前的就業難,具有很强的周期性特點,主要是由經濟周期波動引起的,且問題主要集中在農民工和大學生身上。部分專家認爲,中國需要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全方位促進就業增長,確保就業形勢基本穩定。

  30%的專家强調“經濟危機衝擊下的世界分工體系變化”。在很長一個時期,中國雖然是世界製造業大國,却處于産業鏈條底端。在包括産品製造和産品設計、原料采購、倉儲運輸、訂單處理、批發經營、終端零售的“6+1”産業鏈中,産品的巨額利潤基本被後6個流程所壟斷,中國只有製造環節,而這一環節的利潤率極低,且以浪費資源、破壞環境爲代價。此次危機中,中國要抓住機遇,在整個世界分工格局中提高自己的地位,在全球産業鏈條爭取更加有利的位置。

  在調查中,有超過20%的人將目光投向“國際熱錢的流動”及“能源和其他自然資源的高消耗”。另外,“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機構的變革”、“國際幷購造成的技術、管理和市場資源的轉移”、“周邊安全局勢的影響,包括南亞和東南亞的政經局勢”、“歐盟輪值主席國的變換及其新政策”、“國際氣候與環境問題壓力”、“不斷升級的加沙地帶軍事衝突對油價的影響”都是值得關注的因素。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