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專題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 
中國“保八”,世界複雜心態觀察

http://www.CRNTT.com   2009-03-06 08:31:18  


 
  G2?

  肇始于美國的金融危機,使世界對美國的金融體系産生了質疑,也使世界各國發出改變目前世界經濟秩序的呼聲,提出應增加中國等新興經濟體在IMF和世界銀行中的份額,體現這些國家在世界政治經濟中實力與地位的提升。

  在發達經濟體陷入全面衰退的背景下,各國對中國有所期待。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領導人的“正月外交”之旅,備受關注。上海復旦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孫立堅指出,“中國開展積極的合作外交,就是通過與非美國家之間經濟往來的强化,來沖銷各國前期自美國市場遭遇經濟危機以來所蒙受的巨大衝擊”。

  他分析,在非洲經濟面臨困難時期,中國對非洲的支持和幫助會産生長遠的、非常積極的作用;歐洲一些國家有意願擺脫美國對其出口産品的約束,從而發揮出它們在中國市場上的核心競爭力,中國也在思考在中歐合作中如何用好不斷增長的外匯儲備;而當美國經濟衰弱的時候,中國和拉美兩個區域的新興市場經濟就必然都想借助各自的比較優勢和對方巨大的發展潜力來創造雙贏的合作關係。

  多贏與合作幷不意味著中國將領導世界。然而,也就是在美國金融危機全面爆發後,美國有學者提出了G2,即美國和中國領導世界。

  對此,專家們認爲,一方面中國經濟按GDP總量計算已經成爲世界第三,G2的提法表明世界對中國經濟發展的普遍認可,中國的經濟發展模式得到肯定,受到關注。同時,“把中國和美國放在一起,意味著要求中國承擔更多的責任與義務”。

  在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過程中,“中國威脅論”曾不絕于耳,而現在世界各國普遍表達了對中國保持相對高的增長速度的期待,反映出世界對發達經濟體的失望,希望中國成爲世界經濟復蘇的帶頭羊,這是在目前世界經濟處于特殊的蕭條階段的一種情緒。

  另一方面,從GDP、貿易、人民幣地位以及科技創新能力等方面衡量,中國還是發展中國家,尚不具備世界經濟火車頭的作用。

  中國經濟總量占世界GDP總和的比例只有6%,而美國是25%,日本是9%,歐盟是33%;從人均GDP看,中國還只有英國的1/16,中國仍處于工業化、城市化的進程中;從世界各國的工業化所經歷的時間來看,美國、英國是一、二百年,後起的日本韓國是30多年,而中國才只有10多年。這些都意味著中國的工業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也意味著內需還大有潜力,人們有著迫切的改變生活的願望,這正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巨大潜力所在。即使只有15%的中國人要離開農村進入工廠做工,10%的中國人要住上好的房子,5%的中國人要擁有自己的汽車,中國經濟發展的馬力就足以加速。

  從貨幣地位上看,美元的世界貨幣本位地位在一段時間內還是難以改變的,人民幣還不是國際貨幣,對世界政治、經濟的影響還是有限的;從科技創新上看,世界上最具創新實力的也仍然是美國。

  展望未來,李向陽指出,一旦世界經濟走出衰退,美國和發達國家幷不會把領導權交給中國,從“威脅論”到歡迎中國的經濟增長,“這是西方國家在目前的權宜之計”。

  世界經濟從衰退到復蘇還要經歷多久的時間?目前幷沒有一致的看法,部分經濟學家認爲,如果中國經濟能實現結構調整,將較快實現復蘇;而美國、歐元區、日本的復蘇可能要更長時間;同時,“這輪復蘇後發達經濟體幷不會出現高增長的局面,而是可能維持2到3年的低迷,即經濟增長在一個較低的水平”,祝寶良指出。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