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專題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孫立平:危機提出了一個真正的問題

http://www.CRNTT.com   2009-03-04 09:03:51  


 
  意識到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這意味著:

  首先,生産過剩危機將可能周期性發作,而且將會成爲我們要不時應對的一個問題。西方發達國家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用了差不多30年的時間才真正完成從生活必需品時代向耐用消費品時代的轉型,其間要解决消費信貸、城市化、中産階層發育、社會保障制度建立等一系列問題。在這些問題解决之前,周期性生産過剩危機的不時爆發就是不可避免的。對于中國來說,這場危機實際上標志著一個經濟時代的結束,一個社會時代的結束。其實,這次金融危機也會導致中國發展的外部環境的根本性變化,從而對中國的發展方式産生根本性影響。從短期來看,西方發達國家進入經濟衰退期,需求萎縮,對中國的進口减少,直接影響到中國經濟發展的三大驅動力之一;從中期來看,國際上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將會是一個明顯的趨勢,中國發展所面臨的國際環境可能要比過去幾年不利得多;從長遠來看,全球化過程可能要進入一個新的探索期,中國發展外部環境中的變數會明顯增加。因此我們不能把這場經濟危機看作是一個插曲,從現在起,我們需要用一種平常心來看待這種今後可能會不時發生的經濟危機。

  其次,必須實現發展方式的根本性轉變。我們經常會聽到這樣一句話:這場經濟危機對于中國來說既是挑戰也是機遇。但如何理解這個機遇?目前國際上大宗商品價格大幅度下降,趁機建立資源儲備是一個機會?世界上其他地方出現空白,我們填補進去是一個機會?但我認爲,最大的機遇,就是在經濟危機的壓力之下,下决心進行社會變革,實現發展方式的轉變。那麽,要轉變發展方式,究竟要轉變什麽呢?有人認爲,實現産業結構的升級和經濟結構的調整就是轉變發展方式的重要內容。但我認爲,轉變發展方式的核心,是將發展轉到內需的基礎上來。內需問題不是權宜之計,而是我國發展方式的根本性轉變。因此,發展方式轉變需要的是一次深刻的社會變革。上世紀30年代大蕭條對我們最大的啓示就是,走出經濟危機的重要出路,就是社會變革、社會改造和社會進步。這種社會變革從眼前來說是創造形成內需的社會條件,從而成功應對這場經濟危機;從長遠來說,則是實現發展方式的轉變,爲未來幾十年的發展奠定新的基礎。

  再次,形成承受和應對經濟危機的制度化條件。爲什麽要提“承受”二字?有兩個原因:其一,前面已述,生産過剩型經濟危機可能是我們今後要不時面對的問題。從某種意義上來講,中國也需要一場經濟危機,需要借助經濟危機的壓力和動力,把發展方式真正轉變過來。其二,從這次金融危機的情况看,我們承受經濟危機的制度化條件是很差的。爲什麽要保8,爲什麽只有8%這樣高的增長速度才能使一些問題不致于惡化?這說明我們這個社會是有問題的。應對經濟危機的含義之一,就是應當正視經濟危機的某些破壞性後果,該破産的就應當破産,該倒閉的就應當倒閉。但問題是我們有沒有能力承受這種衝擊和震蕩?不可否認的是,我們現在的相關制度安排是很脆弱的,我們的思維也是很脆弱的。我們現在需要有一個承受經濟危機震蕩的制度性條件,包括以社會保障制度爲核心的社會安全網。

  而這,恐怕才是這場危機給我們提出來的一個真正的問題。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