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專題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孫立平:危機提出了一個真正的問題

http://www.CRNTT.com   2009-03-04 09:03:51  


 
  第二,對于失業問題要有恰如其分的估計。金融危機中的失業問題是發生在我國就業壓力本來就很大的背景下。在經濟危機的衝擊之下,許多中小企業的破産倒閉,一些企業的裁員等無疑會爲這種狀况雪上加霜。因此,在中國應對的過程中,將就業問題放到一個極其重要的位置,無疑是正確的。但對失業問題的估計還是要恰如其分。就目前情况而言,失業問題主要體現在農民工和大學畢業生兩個群體上,由此引起的問題也是需要采取積極措施解决的。但儘管如此,其所導致的社會問題可能沒有一些人想像或描述的那麽可怕。一是因爲大多數農民工還有承包的土地,二是因爲大學畢業生中的大部分人還沒有結婚,失業對于他們來說只不過是成爲新的啃老族或者是延續啃老的時間而已。可能問題最突出的,還是城市中已經有工作經歷而且又是已經成家的失業者。對于他們來說,失業即意味著最基本生存條件的喪失,有的還承擔著房貸等沉重的債務負擔。

  第三,對于危機中的社會矛盾和社會衝突要有恰如其分的估計。經濟危機中社會矛盾的增加甚或激化,幾乎可以說是一種必然的現象。因此,在歷史上發生的歷次經濟危機中,總會伴隨不同程度的社會矛盾、社會衝突甚至社會動蕩。危機中社會矛盾的增加甚至激化,無疑是必須正視的問題。但我們同時也要注意到另一個相反的傾向也會産生,即對社會矛盾的嚴重性産生誇大性誤判。我認爲,在正視社會矛盾的增加甚至激化的同時,也要看到,就總體而言,這次經濟危機引起大規模社會動蕩的可能性幷不大。在國際上如此,在中國也是如此。值得警惕的倒是在有關調控措施開始發揮作用、經濟出現復蘇的時候,導致嚴重通貨膨脹的發生,這對社會穩定的影響可能會更爲明顯。

  目前存在一個傾向則是,對短期問題估計得很嚴重,而對長遠問題則沒有給予足够重視。應當看到,中國儘管經歷了30年的改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框架也已經建立,但中國仍然是一個行政權力有著重要作用、政府掌握大量資源的國家,因此在短時期內集中大量的資源、集中應對某些問題,相對來說比較容易。正因爲如此,許多人對今年保8的目標都抱著一種樂觀的預期。

  我個人的看法是,這次金融危機對中國的挑戰應該是在長期的意義上。中國正在經歷的是一場由美國金融危機引發但又不同于美國金融危機的生産過剩型經濟危機。實質上,中國的危機幷不是國際金融危機的一部分,而是一個相對獨立的經濟危機過程。中國發生的還不是金融危機,而是一種比較傳統的生産過剩危機。即使沒有這次美國金融危機的引發,中國的這種生産過剩危機遲早也會發生。基本的原因,我曾經反復强調過,這就是中國已經開始進入耐用消費品時代,而如果這時沒有相關的制度安排和結構條件,生産過剩型經濟危機幾乎可以說是這個時代必然的伴生現象。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