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專題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中國經濟 別再把難題留到明天

http://www.CRNTT.com   2009-02-27 09:01:21  


中國現有的發展模式已經無法有效地將經濟增長與公衆福利的最大化聯繫在一起。
  中評社北京2月27日訊/上海《上海證券報》今天載文“傅勇:別再把經濟難題留到明天”,文章說,中國經濟可能先于美國好轉,但問題在于,中國現有的發展模式已經無法有效地將經濟增長與公衆福利的最大化聯繫在一起;既然美國的經濟刺激方案尚且側重結構調整和長期經濟增長,那麽中國政府是不是應考慮將資源更多地下放到家庭,提高居民收入,改善社會保障呢?文章如下:

   在全球化時代的這場危機中,將沒有哪個國家能實現V型反轉,包括中國在內。儘管如此,還是有一些基本面因素顯示出,中國經濟確有更强的抗風險能力,具有一定免疫能力。或許最終我們可能會發現,中國經濟下行的幅度更淺,而復蘇得可能更早。 

  一個基本面是,與美國不同,中國經濟的困難主要體現在實體經濟上,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仍相對健康,這使得中國政府的政策著力點可以相對集中于短期經濟增長。首先,金融危機固然導源于美國的房地産市場泡沫,但金融衍生品無疑是這個泡沫的放大器。中國房地産市場也存在類似泡沫,房價跌幅幷不小于美國市場,但金融市場却是穩健的,或者說是保守的,這就使得房地産價格的下調幷沒能對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造成惡劣影響,去杠杆化的壓力和調整期也要小很多。 

  其次,美國迄今爲止,信貸市場仍然低迷,短期信貸市場在美聯儲的强力支撑下勉强運轉,而資産抵押市場仍然是堅冰重重。中國則出現了與此相反的一番景象。在利率的下行周期中,債券市場空前活躍,近期商業票據貼現業務更是放量增長。活躍的信貸市場能够及時爲中國經濟復蘇提供資金。而在美國,實體經濟企穩需要以信貸市場恢復運作爲前提。 

  再次,貨幣政策的效力大不相同。美聯儲已在執行幷維持零利率政策,幷通過種類繁多的金融創新工具向市場注入了大量流動性,但結果幷不理想。我國的利率還有一定的下降空間,即便如此,信貸規模和廣義貨幣供應量已大幅反彈。 

  最後,儘管飽受批評,但中國金融部門濃厚的政府色彩此時也成了市場信心的一個支撑,而現在美國則不得不考慮國有化金融機構的策略,以國家信用支持金融機構的信用。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