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頭條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連橫何以成為台灣第一知識分子

http://www.CRNTT.com   2012-01-25 10:40:44  


 
相關鏈接:連橫與《台灣通史》 

  黃阿明 2006-06-21 來源: 中華讀書報 

  連橫,台灣國民黨前主席連戰的祖父,以撰成台灣第一部通史――《台灣通史》,而被譽為“台灣太史公”。 

  連橫父親連永昌,是一喜好讀書之人,熟讀《春秋》、《戰國策》、《三國演義》等書,經常以忠義節烈的 
故事教育自己的孩子,家庭的熏陶,從小在連橫心中植下了濃厚的民族意識。連家所居台南,乃當年鄭成功屯兵故壘,舊物如古堡、石垣、校場、馬道隱然猶存,斯人雖去,英風浩氣長留海天之間!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連橫從小就對鄭成功充滿景仰崇敬之心,並一生以這位民族英雄作為自己的楷範。 

  連氏兄妹七人,連橫排行第四。連橫自幼好學聰穎,過目成誦,以家庭條件優裕,過著無憂無慮的讀書生活。台灣割讓後,日本殖民當局在台南築法院,連家遭毀,全莊散落四方,連橫父親抑鬱辭世,臨終前說了一句話:“此恨綿綿,何時能已!” 

  1897年,20歲的連橫負笈上海,入教會大學聖約翰攻讀俄文。入學之時,將自己名字改為“連橫”。連橫一名,取自“合縱連橫”,又有仿效壯士田橫之義。連橫字武公,後來他向家人解釋說“孫中山先生名‘孫文’,我連橫便叫武公,一文一武,各在南北”。不久,連橫棄學歸台完婚。1898年後,連橫出任過《台澎日報》、《台灣新聞報》諸報漢文部主筆,發表了不少隨筆,介紹台灣各地山川、古跡、物產、風情等,以喚起人們的鄉土之情。1902年、1905年連橫兩度赴廈門辦報,返台後供職《台南新報》。1908年,連橫開始撰寫他一生中最重要的史著,即《台灣通史》。 

  1912-1914年間,連橫在內地度過三年游歷生涯,搜羅到撰寫台灣通史的大量珍貴材料,同時也大開眼界,返台後一直定居台灣,服務報界,間而經營書局,公餘奮力著述。“九一八事件”發生以後,連橫把獨子連震東送往內地工作,臨行誡之:“欲求台灣之解放,須先建業祖國。餘為保存台灣文獻,故不得不忍居此地。汝今已畢業,且諳國文,應回祖國效命。”1933年,連橫移居上海,三年後病世。連橫彌留之際,對兒子連震東說:“今寇焰迫人,中日終必一戰。光復台灣即其時也,汝其勉之!”並給其即將誕生的孫子,取名連戰,以示對日作戰到底之意。二個月後,連戰降生於西安。1945年台灣光復,十歲的連戰將其骨灰運回台灣。1956年正式安葬台北市郊泰山鄉,碑陰鐫刻有“褒揚命”,連橫是受此殊榮的第一個台灣人士。因連橫對台灣歷史文化做出巨大貢獻,得與傅斯年一並入祀孔廟。 

  《台灣通史》不僅是連橫一生中最重要的著作,於台灣亦具有劃時代意義,從此結束了台灣無史的歷史。 

  連橫修史有完成父志意味,十三歲那年,連橫父親連永昌購得《台灣府志》授之曰:“汝為台灣人,不可不知台灣歷史。”其子連震東說:“後日先生以著《台灣通史》引為己任者,實源於此。”細究之,連橫修史原因有二:一台灣固無史也。台灣歷史上經歷過荷蘭、鄭氏、清人三個時代。然而清代所修台灣志書,僅載清人之事。於此前史事,或謬或闕,或以島夷、海寇視之。又自海通以來,西力東漸,其間往來諸事,舊志不及載;當地人民抗爭之事,舊志亦不備載。二、抵制日本奴化教育,台灣需要保存本土歷史。中日甲午戰爭清廷敗績,割台以和。日本殖民者統治者,一心毀滅台灣史跡文化,強制推行文化殖民運動。值此改隸之際,台灣本土文獻流散,連橫以為若不趁今日修史,一二十年後恐再難為之,則連橫一輩無疑將成為一代罪人。正如他所說:“夫史者,民族之精神,而人群之龜鑒也。代之盛衰,俗之文野,政之得失,物之盈虛,均於是乎此。”因此連橫昭告神靈,發誓撰修《台灣通史》,昭示他的同胞“台灣原本是中國的一部份,台灣人永遠是堂堂的中國人”。自1899年連橫立志修史,網羅舊籍,博采遺聞,旁及西文,參以檔案,至1918年告竣,前後約二十年之功。全書體例略仿《史記》,三十六卷,八十八篇,約六十萬字,上起隨大業元年,下至清光緒二十一年,凡一千二百九十年事。 

  《台灣通史》,兩岸有眾多版本,內地版以新近出版的華東師範大學版最佳,有國內他本所無之章太炎、張繼二序以及連雅堂先生年表,另有連戰先生親撰序文。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