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頭條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連橫何以成為台灣第一知識分子

http://www.CRNTT.com   2012-01-25 10:40:44  


連橫先生
 
  藏之名山

  連橫為大陸讀者所知,當然與連戰關係甚大。兩岸勢如冰火五十多年後,連戰登陸開啟了國共關係的新局,相關著作自然也就得以面世。不過,連橫所著之《台灣通史》,商務印書館在1983年就曾經出版過簡體重排本,只不過印量頗少,亦未曾引起太多關注。

  我手中的《台灣通史》上下册,是依據民國三十六年的商務版影印的。這部書還有其他很多版本,台灣的眾文圖書公司曾把這部書列於《台灣文獻叢刊》的第二輯,上海書店列於《民國叢書》第三編,台灣“國立編譯館”曾將其列入《中華叢書》。由此可見該書地位之隆。

  至於連戰登陸之後大陸所出的該書簡體重排本,則毋庸論矣。所謂母以子貴,祖以孫貴,亦在情理之間。早前大陸公開出版的關於台灣史的論著,均以大陸視角出之,亦即台灣史系中國史之一部分。連橫此書,稍有不同。其叙述台灣之風土人物,以本土視角出之,視台灣為一獨立之個體,開創“台灣史”這一獨立學術領域,蓽路藍縷之功,不可謂不大。

  例言之,該書之《建國志》即以南明及延平郡王為正朔,及鄭氏降清之後,才用大清紀年。《台灣通史》下止於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馬關條約之簽訂。若再往下寫,恐招日人之不滿。該書歷時十餘年,凡六十萬言,以太史公《史記》體例為之,亦可見連橫對其“藏之名山傳諸後世”的決心。

  不過,不管是當時還是後世,學人對此書亦多所批評。在1920年本書在台灣印行之後,台灣學界即對此有過多次爭議。比如,該書中的涉外關係部分,真實性有待商榷。批評者認為連橫不通外文,無法閱讀域外文獻,僅依靠漢文記載。但是按照林文月的說法,連橫學過俄語與日語。當今一些學者也認為,連橫並未受過現代學術訓練,是“文人著史”,非“史家著史”。李筱峰的批評顯然非常激烈,他直指此書“謬誤百出”。

  這些批評都有些過於苛求。林氏所著的連雅堂傳,走的是“以詩證史”的路子,引用了大量連橫的詩作。從其詩作來看,連橫無疑是一個傳統文人。詩勝於文,文勝於史。其對於撰史的態度,並未如現代史家那般嚴謹。台灣學者黃富三就曾說過:“比如說引文不注明出處,你說那個時候,中國人寫東西哪有人會寫注一是什麼注二是什麼?”

  但後世更多的爭議倒還不在該書,而是:連雅堂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