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頭條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俄國人為什麼懷念斯大林

http://www.CRNTT.com   2010-03-15 14:39:39  


 
  吉拉斯在第一次與斯大林會面前無疑是滿心景仰、誠惶誠恐的:“斯大林不只是一位作戰領袖,他是一種思想的化身,是全世界共產黨人心中被美化了的純潔的理想,是絕對正確、十全十美的。斯大林就是今天的戰爭勝利和明天的人類大同。”幾千公裡之外,毛澤東說:“我們中國共產黨的每一個人,都是斯大林的學生。”他曾向季米特洛夫保證:斯大林在延安受到普遍愛戴。

  1937年,毛澤東把剛剛找到的15歲長子送到蘇聯。毛岸英在莫斯科度過了整整9年,親歷了衛國戰爭。20歲時,他寫信給斯大林要求參戰,獲准入伍。1945年5月,他隨蘇聯紅軍打到柏林。斯大林很快接見了他,並贈送他一支精致的手槍。

  當時的斯大林,在地球六分之一的土地上擁有絕對權力。1949年年中,愛新覺羅•溥儀在“呈斯大林元帥”的信中,再次提出居留蘇聯的願望。這位偽滿洲國的皇帝說:“我現在認識到,蘇聯是世界上真正民主和最先進的國家,是弱小民族和被壓迫民族的指路明燈……”

  斯大林也深信自己的國家正在各方面顯示出優越性。他走過金碧輝煌的大廳,人們自動讓出一條道,他在公開場合說的每句話,都有人記錄,所有人都用崇敬的目光注視著他。他的元帥們渾身掛滿了勛章。

  然而,他的人民沒有享福。豪華專列里,穿著簡陋、工資微薄的乘務長在他的車室里擺了一個雞籠,罩著一只下蛋的母雞。“有什麼法子呢,同志們。生活不好過啊!”

  不好過的日子從戰時一直延續到戰後。集體農莊里到處可見浮腫的人,人們從貓、狗、豬食吃到瘟雞、死馬。1945年,在烏列托夫斯克區,所有的濱藜、蕁麻、冰草根都被吃光了;一個名叫傑米堅科的婦女在絕望中殺死了一歲半的小女兒,以她的肉來救其餘孩子的命。(本刊記者李宗陶)


斯大林堅決捍衛國家利益

  為了爭取盟軍援助

  斯大林的鐵腕也表現在面對丘吉爾、羅斯福、戴高樂時,不止一次地直接表達失望、惱怒和不滿。在捍衛國家利益這一點上,他硬得像塊石頭。

  丘吉爾在他1953年獲諾貝爾文學獎的6卷本大著《二戰回憶錄》里,記述了兩位小個子巨人亦友亦敵的交往。兩人書信往來始於1940年7月1日,德軍入侵法國之際;兩人第一次見面是1942年8月12日,長達4小時:一個是生於寒門的“無情的人”,一個是馬爾博羅公爵後裔,一個無產階級,一個資產階級;這次會晤極富戲劇性,既有激烈舌戰,也有“熱情的同志般的情誼”。

  兩天後,丘吉爾即將告別之際,斯大林請他到自己家里喝點酒,並介紹了女兒。“他目光炯炯地看著我,似乎在說,你看,我們布爾什維克也是有家庭生活的。”

  但事實上,斯大林沒有什麼家庭生活。戰爭令他過度勞累和緊張,而且脾氣很壞。期間他向愛上電影制片人的女兒大聲咆哮,並第一次打了她。兩記耳光讓父女兩人幾個月互不見面。那位電影制片人後來被判5年徒刑。

  1941年12月7日,日軍偷襲珍珠港,重創美國太平洋艦隊,德國向美國宣戰,美國正式參戰。丘吉爾設想的英、美、蘇三國的偉大聯盟終於實現。

  為了爭取盟軍援助,斯大林不惜解散共產國際。

  共產國際曾為中國共產黨提供長期的財政援助。據王凡西回憶:“當我在黨內工作時,黨的主要支出,據說是靠列寧格勒黨員的全部黨費。”陳獨秀在“三大”上也說:“黨的經費,幾乎完全是從共產國際領來的。”據楊奎鬆教授的研究,1921年10月到1922年6月,中共得到國際協款16655元;此後逐年增加,到1927年,僅用於特別事件的“特別費”就達幾十萬元。

  但因為戰時蘇聯的急迫需要,這個十月革命後想用鮮紅旗幟鋪滿全球的國際勞動者組織,這個讓英美許多著名科學家、文化人長期心甘情願為蘇聯作地下情報工作的、代表著人類光明遠景的組織,在1943年春天自行解散了。

  同盟國的關係在“三巨頭”德黑蘭會晤時達到頂點。丘吉爾估計,斯大林會同意“在荒無人煙的地方,支三個帳篷,在沒有危險和與世隔絕的情況下會晤”,結果斯大林選擇了伊朗首都德黑蘭。

  這是不喜歡出門的斯大林平生頭一次也是惟一一次坐飛機。旅途中,因為飛越群山上空,飛機好幾次穿過氣流,斯大林抓住安樂椅的扶手,面有懼色,好不容易才緩過勁來。兩年後三巨頭再次會晤,斯大林決定乘專列去柏林——專列配有裝甲車廂、警衛隊和護送車。

  1944年6月某晚9點,吉拉斯突然被召進克里姆林宮與斯大林共進晚餐。當天晚上,斯大林收到丘吉爾發來的電報,通知盟軍將在次日登陸法國。

  “是的,如果沒有霧的話,會登陸的。直到現在,總有點什麼事情妨礙著它。我猜想明天又該有些別的什麼了。說不定他們會碰上一些德國人!那怎麼辦呢?也許就不登陸了,但還是照例作出保證。”在吉拉斯看來,斯大林是在嘲笑以前幾次推遲的理由。斯大林認為,盟國只打算等到德國及其武裝力量確實岌岌可危時才在歐洲採取行動。

  1944年6月6日,由蒙哥馬利將軍指揮的盟軍36個師、288萬人在諾曼底登陸,行動代號“霸王”。

  戰爭形勢在1945年4-5月間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4月30日,希特勒自殺。5月8日,德國正式簽署了無條件投降書。

  偉大的勝利讓斯大林成了全世界的英雄、人間的神。他的案頭堆滿了各國政要發來的賀電。在分享勝利果實的波茨坦會議上,丘吉爾和杜魯門也不得不讓他三分,“不得不長時間地等待他的到來”。幾十年後,人們才估算出勝利的代價:德軍每死亡1人,蘇聯死亡3.2人。

  表面上握手言歡,互贈禮物,但在內心深處,斯大林與西方領導人仍然有著根本的分歧。他認為西方那套人道主義是虛偽的,他也不同意把戰爭與和平機械地分開,他一生都認為俄國始終處在戰爭狀態,一如蘇維埃革命是“無間斷的革命”。他曾經認真研讀過馬基雅維里的《君王論》,後者主張政策、行為應該跟基督教道義分開考慮,斯大林接受了這一觀點。

  從1941年6月到1944年5月間,德國人在俄國俘虜了516萬人,其中375萬多人因大屠殺、饑餓和寒冷死去——他們被圈在露天中,沒有任何遮蔽,沒有食物。只有105.3萬人幸存下來。

  斯大林對幸存者採取了嚴厲措施:這些人必須接受訊問,解釋為什麼自己沒有戰鬥到死反被俘虜。他們通常被送往勞改營,他們的家屬也會受到監禁兩年的懲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