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中評智庫:黃光國論文化中國與蔡英文的抉擇

http://www.CRNTT.com   2016-06-06 00:10:03  


 
  任何人都不難看出:李登輝的言論和“反課綱微調”並不是獨立事件。台灣在解嚴之後,在所謂“自由派”知識分子主導之下的1994年“教改”運動,以及後來由政治人物主導的“去中國化”,莫不千方百計地企圖將中華文化傳統從教育領域中逐步排除。時至今日,蔡英文才會說:“台獨已經是年輕世代的天然成份”。蔡英文“總統”就職之後,不管是不是會“改正爭議課綱”,並沿用“現行課綱”繼續對下一代進行“自我殖民”,任何有良知的知識分子都必須挺身而出,呼籲重振“台灣精神”,以“文化中國”對皇民式的“自我殖民”作長期抗爭!

  “五四憲草”

  在跟徐、劉二位教授的對話中,辛旗提到:兩岸關係始自國民革命,法律上則是從“五五憲草”開始。當時中共已經在閩贛成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和“國民政府”對立,本來不承認“五五憲草”。到了抗日戰爭時期,國共合作,以周恩來為代表參加“國民參政會”,與國民黨談判:依“五五憲草”抗戰建國,實施民主;在抗戰之後,恢復行憲。當時中共也認可1947年10月25日實施的“中華民國憲法”,是一個堅持“一個中國”的歷史性文件。這是兩岸關係最重要的基礎。

  蔡英文當選“總統”之後,中共的態度卻變了。這個說法跟中國人民大學政治系教授王英津在今(2016)年三月份出版的《中國評論》上發表的〈論兩岸關係中的“中華民國憲法”問題〉一文,論點並不相同。 

  王毅“憲法說”出檯之後,大陸各級官員談到兩岸關係,都只強調“兩岸同屬一中”,而不再提“憲法說”。王英津教授的詮釋是:

  因為“中華民國憲法”有助於維護“一個中國”框架,是“兩岸展開政治談判”的重要基礎之一。因此,鑑於“中華民國憲法”的階段性價值,大陸對其既未承認,也未否認,而是採取了沉默的態度。大陸對“中華民國憲法”保持沉默,所體現出來的意思僅僅是“認知”或“體諒”,並不表明大陸承認或接受“中華民國憲法”,因而無須承擔相應的法律後果。

  王教授講得很清楚,因為“中華民國憲法”對大陸具有“反獨”的“階段性價值”,所以大陸不會給予“整體”上的“默示承認”或“事實承認”。至於對其含有“一中”價值的“部分”內容,是否會由“沉默”上升到“默示承認”或“事實承認”,則取決於未來兩岸關係發展的程度和水準。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