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從戰略上推動中國先進製造業發展

http://www.CRNTT.com   2014-05-21 08:44:18  


 
  發展先進製造業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升國家競爭力的重要抓手。先進製造業是科技創新的重要載體,是創新最為集中最為活躍的領域,也是創新得以實踐應用的沃土。首先,先進製造業企業是研發投入的主力軍,為創新提供大量的資金支持。2012年全國研發經費支出10298.4億元,占GDP的1.98%,而企業研發經費投入達到7625億元,占全部經費投入的74%。其次,先進製造業是技術創新的主要承擔者,是創新成果最為集中的領域。這些年中國在高性能計算、載人航天、納米科學、量子信息、生命科學等前沿領域取得的一系列重大創新成果多來自先進製造業。再次,先進製造業的企業創新具有技術更密集、競爭性更強、產業鏈更長、集中度更高的特征,是國家創新力的重要象徵。當前,只有堅持把發展先進製造業與建設創新型國家統一起來,才能築牢中國參與全球競爭的根基。

  二、中國先進製造業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文章分析,經過30多年來的高速發展,中國已成為先進製造業大國,部分產品技術水平躍居世界前列,湧現出一批國際化經營能力較強的骨幹企業,形成了若幹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產業聚集區。但也要清醒地認識到,中國先進製造業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比仍存在較大差距。

  產業技術創新能力較弱。中國製造企業普遍存在研發投入低、創新能力不強的問題。在湯姆森路透評選的“全球創新企業百強”榜單中,2011—2013年中國企業連續3年無一入選。2012年,中國申請國際專利合約(PCT)的數量約為美國的1/3,且同族專利、交叉許可專利少,專利影響力低。中國大量企業以引進技術、組裝生產為主,技術對外依存度高達50%以上,出口產品附加值和技術含量不高。同時,各地區研發中心普遍存在著“小而全”、重複建設、研發力量分散、覆蓋範圍小、重研發輕應用的情況。在對未來發展具有關鍵、顛覆性影響的重大技術創新上,歐美國家的領先優勢和中國的弱勢地位形成鮮明對比。

  核心零部件、關鍵設備等基礎能力不強。長期以來,中國產業政策對基礎性、配套性產品重視不夠,很多關鍵基礎材料、核心基礎零部件依賴進口。95%的高檔數控系統,80%的芯片,幾乎全部高檔液壓件、密封件和發動機要依靠進口,使得這些行業淪為組裝加工業,產品附加值較低。國產風電機組傳動齒輪保修期僅2年,而國外產品壽命一般在20年以上,軸承和對接螺栓等全部從國外進口。高端機械裝備主軸承平均壽命約300小時,僅相當於美國上世紀60年代的1%,且故障頻發。薄弱的基礎能力限制了中國先進製造業整機能力的提升。

  大企業國際競爭力有待提升。作為先進製造業發展的領軍者,中國大企業近年來取得了快速發展,但與國外同行比,差距依然明顯。首先,盈利能力偏弱。2012年,蘋果利潤總額為417億美元,而中國電子信息百強企業利潤總和僅為141億美元。其次,品牌影響力較低。2013年世界品牌500強中,中國內地有25個品牌(製造業企業7個)入選,遠低於美國的232個。再次,國際化經營能力不強。根據中國企業聯合會報告,2013年中國100大跨國公司的平均跨國指數為15.7%,而世界100大跨國公司在2011年就達到了60.7%。在自主創新、組織管理和資源整合等方面,中國先進製造企業與國外大企業差距較為明顯,難以參與國際先進製造業制高點的競爭。

  先進製造業發展環境亟待優化。長期形成的唯GDP論的觀念根深蒂固,決定了各地規模優先的工作思路在短期內難以徹底改變,以項目引進替代集群發展,視生產線引進為技術創新,重招商輕配套等問題突出。先進製造業的行業標準化、規範化水平與國際相比還有很大差距,上下游企業供應鏈無法有序對接。軍民資源共享、軍民產業結合存在一些障礙,部分可轉為民用產品的企業缺少最終產品平台。人才體系建設觀念滯後,重視待遇提升卻忽視發展環境建設,致使高端人才流失。政策體系滯後與市場需求多變之間矛盾顯現,制約著先進裝備製造業健康有序發展。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