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 
張亞中:認同乃最終統一充分條件

http://www.CRNTT.com   2010-04-03 00:11:48  


 
  經濟上的合作不一定會自動擴溢到政治上的合作

  第三、更深一層來探討新自由主義,它所說的相互依存並非表示所有相互依存世只中的成員均為對稱。基歐漢(Robert O. Keohane)與奈伊(Joseph S. Nye)提出了“敏感性”(sensitivity)與“脆弱性”(vulnerability)兩個重要的概念,以強調權力在相互依存中的作用。“敏感性”指一個行為體對於環境變化受影響的程度;“脆弱性”則是指一個行為體對於中止一項關係所要付出的代價。當這兩個因素出現高度不平衡時就產生了“依賴”的現象。吉爾平(Robert Gilpin)認為在經濟學的世只中相互依存絕對是“不對稱性”的,即所謂“不對稱的相互依存”或“相互依存的不對稱性”(asymmetric interdependence)。即使是基歐漢與奈伊,也在其著作中提醒讀者注意,“不要將相互依存完全侷限於均衡(evenly balanced),最有可能影響行為體應對過程的是“依賴的不對稱性”(asymmertries independence)”。

  兩岸經貿交流日益密切,台灣有不少人擔心是否會形成對中國大陸的長期依賴,終而被北京完全吸收消化。從上述西方學者的看法中,我們可以瞭解,“不對稱”並不是一個不正常的現象,而是經濟交流必然的情形。兩岸未來經貿因為相互依存提高而伴隨產生的“不對稱”現象並不需要過於強調其威脅性,而是應該想辦法讓這些“不對稱性”如何不會形成彼此的猜忌或衝突。在這個觀點上,社會建構主義學者,經由社會學的觀點為國際關係提出了一些觀念性的思考。

  新自由主義者所提出的“相互依存”觀點,是國際關係某些現象的一種描繪。從自然的法則來看,“交往”本來就會造成“合作”與“衝突”兩種不同的結果,值得討論的是甚麼樣的機制合作,會促使成員國往合作的光譜移動,而不是加速往衝突的光譜傾滑。

  自由主義基本上是希望能夠透過經貿的合作或國際建制來解決安全上的政治問題。不過,兩岸關係本質是一個政治問題,經濟與政治固然會有影響,但是經濟的本質是利益,政治還包括認同,因此,經濟上的合作並一定會自動地擴溢到政治上的合作。

  對兩岸而言,兩岸在不同領域的事務上,也呈現著“不對稱的相互依存”關係,如果互動逐漸廣大或深化,這種“不對稱”關係極有可能持續傾斜。因此,如何在兩岸互動過程中,讓彼此均能真正受益,不以一方受害為代價,新自由主義所強調的“機制”就有其必要性。在這一方面,歐洲統合提供了一個不是僅是以“合作”為目標,而是可以強化認同,一種屬於“共同體”概念的“機制”,透過“共同體”成員“平等不對稱”的結構設計,一方面顧及了成員間權力不對稱的事實,但是又符合成員間平等的原則,讓處於權力弱勢的一方也可以公平與安心地與權力強勢者一方相處。

  在兩岸交往中,固然要採行新自由主義的精神,而且更進一步的思考,如何經由共同的“跨兩岸機制”與“超兩岸機制”來重塑彼此的共同認同。也就是說,兩岸應該不止是從政治、經濟的觀點,也從社會學的角度來思考兩岸未來的走向。在這一方面,社會建構主義的思維是值得探討的。簡單的說,我們贊同兩岸持續的密切經貿交流,但是也要提醒兩岸,僅是物質性的交流是不夠的,兩岸應該也在涉及文化、價值等維度進行深度互動,也需要藉由共同機制的建立與參與來相互適應學習,如此才能讓兩岸的合作從經濟外溢到政治的領域。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