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 
張亞中:認同乃最終統一充分條件

http://www.CRNTT.com   2010-04-03 00:11:48  


 
  以新自由主義推動兩岸關係雖有限制但值得採行

  (新)自由主義雖然也同意國際體系是處於無政府狀態,但是並不同意和平一定需要依靠彼此間的權力制衡來達成。新自由主義認為由於國際行為者之間的相互依存,無政府狀態的國際社會可以透過合作,特別是國際制度來降低戰爭的危險,並創造和平。

  新自由主義認為,當前的國際問題並非只有戰爭與和平兩大問題,也不僅在探索戰爭的根源與和平的條件而已,全球的社會、經濟、環境等問題都需要著墨。相對於現實主義認為國際體系是無政府狀態,新自由主義並不反對,但是更強調因為交往而生的全球社會及復合相互依存現象。

  不同於現實主義認為國際體系的主要角色是國家,新自由主義還凸顯國際組織、非政府組織、企業以及個人在國際體系中的行為者角色。新自由主義認為相互依存會產生擴溢(spillover)的現象,無論是合作的廣度與深度都會增加,各成員間雖然彼此在相互依存的環境中競爭,但是競爭對手實力增長也會成為自己一方創造繁榮的條件。支持新自由主義論者也認為兩岸如果能夠建立起復合式的相互依存,兩岸的和平與安全將是可期的目標。

  兩岸均贊同新自由主義的交往互利觀

  首先,新自由主義的兩岸經貿交流思維可以化解彼此敵意,但是無法增加認同。1991年台北國統綱領的觀點即是以新自由主義的部分精神來推動兩岸之間的互動。國統綱領明確的表示,“以交流促進瞭解,以互惠化解敵意”、“擴大兩岸民間交流,以促進雙方社會繁榮”。中國大陸基本上也認為兩岸交流有助於中國未來的統一,因而積極吸引台商前往投資並推動三通及各項交流。

  事實上的發展並不如預期,因為兩岸經貿交流仍有著現實主義的思維。台北方面有不少人懷疑所謂的“惠台政策”,只是另一種形式的“賄台政策”,擔心兩岸經貿互賴只是另一種形式的“經濟消化”台灣,他們認為經貿交流的目的只是為了“以商促統”。因此,兩岸經濟相互依存度的提升並沒有使得雙方的認同有強化現象。即使在2008年5月馬英九執政後,台灣人民對於是否為“中國人”或“是否贊成統一”的比率仍然繼續滑落。

  不過,我們也必須承認,兩岸經貿交流在改善台灣人民對於大陸政府與人民不友善的態度有明顯的改變。例如“行政院陸委會”的民意調查顯示,在2007年8月台灣民眾對於“大陸政府對我政府不友善與對人民不友善”的比率分別為63.8%與44.1%,但是在2009年9月的比率則分別下降為45.1與38.7。這兩組數字顯示,兩岸經貿交流有助於化解敵意,但是無法增加認同。這也顯示出,新自由主義追求安全與和平的方法是有益的,但是也有它的侷限。

  其次,新自由主義者認為國際機制的存在有助於成員國彼此之間的合作,但是兩岸在國際機制中的參與,由於政治權力的不對稱,使得兩岸在政府間組織的比率過於懸殊,因此新自由主義希望能夠透過國際機制強化和平安全的構想,落實在兩岸時有其環境性的限制。

  我們自然希望兩岸能夠在國際組織中共同參與,並藉此強化合作,但是在兩岸核心爭議沒有解決前,新自由主義在這一方面的論述是無法適用於兩岸。不過,新自由主義的“機制有用論”同樣適用於兩岸共同簽署的協議。兩岸如果能夠簽署多項協議,透過有制度的交往,並因而形成一些可以共同運作的機制,推動共同政策,那麼對於兩岸是絕對有益的。另外,如果兩岸核心爭議得以解決,雙方可以共同在國際組織中共同參與,對於兩岸的和平發展當然更是一項利多。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