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第16頁 第17頁 】 
上海戶籍改革:僅試行三年給人想像空間

http://www.CRNTT.com   2009-03-08 07:15:40  


 
  孩子的城市化過程雖然痛苦,却畢竟要比大人容易得多,兩年後,小瑋回老家探親,他驚异地發現原先老家的同學無論在思維、見識還是在氣質上,都與他有了距離。

  這是這個孩子第一次意識到在一個發達城市生活學習的優勢。“我發現老家那些原先和我很談得來的小朋友,現在跟我搭不上話了。”他言語中既有失落,也有自豪。

  擁有藍印戶口的好處不僅在于享受到上海優越的教育資源,對于身爲家長的姨父而言,也少了交借讀費的苦惱。按照當時上海的情况,若是一般的外來務工子女,大多只能在農民工子弟學校就讀,即便進公立學校,也要交一筆借讀費,孩子在校儼然“二等公民”。

  幾年過後,按照政策,鵬鵬交納了一定費用,正式由藍印戶口轉爲上海市常住居民戶口,完全實現了“上海化”。小瑋也順利讀完中學,等他高考時,更體會了上海戶口的重要性。他參加的是上海市高考,而上海的高校在本地的錄取分數綫比在外省要低不少。小瑋高考發揮失常,分數其實幷不理想,若是在老家江蘇,恐怕二類本科也是上不了的,但却順利考上了上海的一所師範大學。

  我身邊的很多“藍印戶口家庭”都提及這個問題,“擁有藍印戶口,在上海參加高考,孩子要少吃很多虧。”

  在這個日益國際化的城市,高校的國際教學交流也比較頻繁,小瑋大學二年級時在自身的努力下,爭取到了赴法國留學的機會。

  從江蘇鄉村到上海都市,再到大洋彼岸的法國。這個孩子從農村戶口到藍印戶口再到出國護照,一次次突破戶籍的壁壘。

  “我應該做一個世界公民。”他在法國給我發消息。

人物:我

  在滬職業:記者

  在滬時間10年

  在滬證件:上海市常住居民戶口

  我是這個大家族中唯一通過人才引進方式獲得上海市常住居民戶口的新上海人。

  “上海人即便失業,過得也比我們好。”這是當了一輩子農民的父親最早給我灌輸的思想,父親幷沒有要求我考到上海來,只是告誡我一定要努力,考上大學,離開土地。我童年時,對上海的印象是,“大白兔奶糖是上海生産的,上海的小朋友可以天天吃大白兔奶糖,多幸福啊。”姨父每年春節都會從上海回老家過年,見到他是我的幸福時光,因爲他總是和上海的零食同時出現的。

  在我的記憶中上海是一種朦朧的好感,後來,看了一部描寫上海的電視連續劇《小紹興》,那是我第一次看到上海人的市井生活。于是,高考時,我義無反顧報考了上海大學,儘管我的分數可以進清華大學,老師一再勸我如果非要去上海,完全可以報考復旦大學,我回答:我覺得還是先進上海再說,要穩。

  我在高考志願書的一類本科項目上全部填寫了上海大學,是否服從調劑一欄全部寫上了“否”。二類本科以及以下欄目全部未填。現在我都奇怪當時那種破釜沉舟非上海不去的勇氣。

  父親嚇出一身冷汗:上海,對你就那麽有吸引力嗎?

  我說:我不知道!

  我確實不知道,因爲到上海之前,我的活動範圍只限于我們那個很小的縣城。

  到了上海,我的第一直覺就是:差距!上海的城市化、國際化令我驚訝,上海大學當時的生源結構還是以本地生源爲主,我所在的影視學院90%的學生都是來自上海本地,最起碼也是知青子女。我很快意識到了我與上海同學的差距,我當時自卑又阿Q地告訴自己:即便將來不能留在上海,學到先進的觀念,我回到江蘇一樣也是財富。

  大三的時候,我很快意識到上海生源相比非上海生源找實習單位乃至工作單位是有絕對優勢的,很多單位招人時都明文要求具備上海戶口。2003年上半年,我臨近畢業,班上的外地同學都在爲落實單位犯愁。因爲只有與可以引進外地人才、辦理戶籍的單位簽約,才能到延安西路上的高校就業指導中心申請上海戶籍。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第16頁 第17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