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觀察與思考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 
中評智庫:面向世界的中國文化價值

http://www.CRNTT.com   2020-05-02 00:07:50  


 
  封建易為郡縣後,由於擬血緣的類推,整個社會國家重新被看作是一個休戚與共的宗法共同體,“以天下為一家,以中國為一人”(《禮記·禮運》,中國原生道路文明之為原生,連續不斷裂之所在,就是北宋張載在《西銘》所表述的:“民,吾同胞。物,吾與也。大君者,吾父母宗子;其大臣,宗子之家相也。尊髙年,所以長其長;慈孤弱,所以幼其幼。聖其合徳,賢其秀也。凡天下疲癃殘疾惸獨鰥寡,皆吾兄弟之顛連而無告者也。”宋代承五代之大亂,其所面臨的古今之變,與春秋戰國時期的古今之變一以貫之的都是宗法問題。今天中國社會主義的種種實踐、調適,亦有與中國歷史上的古今之變具有相通的問題,社會主義本身是否也可視為新的擬宗法共同體呢?

  宗法精神亦灌注於中華民族之融合,《禮記·禮運》說:“天下一家,中國一人。”《論語·顏淵》說“四海之內,皆兄弟也”。這些觀念盛行於中國,這也就有南北朝時,匈奴人劉淵尋找和漢族的共同祖先,自姓劉,立國號為漢,此後鮮卑人自視是黃帝的後裔,羌自視為舜的後裔。

  從禮的延續與轉化中,我們看到了禮作為底層結構並連續而未斷裂。這並不否定禮本身在不同歷史時期的更新,也不否定歷史長河中有禮壞樂崩,但卻總是能一次次重建、更新,剝極而必複。當上層、國家、朝廷大亂、政治失序時,民間基層社會的宗族就起到了社會自組織的重新整合社會的作用;而當朝廷、社會上下都失序而大亂,如到五代亂到極點、文明也墜落於谷底之後,則剝極而複,有北宋之興起:一方面是出身於武人的宋太祖趙匡胤優禮、不殺士大夫而興文教;另一方面是,中國文明的三代理想社會及其禮作為理想原型,激發宋儒致力於重建禮教、宗法的持續工作。

  故而禮之連續,並非是停滯沒有變化,而是古今一體與古今之變的張力,《禮記·禮器》說“禮,時為大”。所以在把握中國文明的連續性時,深刻理解連續中所具有的一以貫之、不變之“道”、“道之常”的同時,也要把握中國歷史上一次次的“古今之變”,把握延續中的損益、變遷,以及不變與變的統一關係。

  三、面向世界的中國文化價值觀的高、中、低三個層次

  禮作為中國文明的深層秩序,政、教皆從此發生。在中國文明的脈絡裡,禮與樂合稱,即禮樂,代表了禮文化內部的張力。禮樂文化包括內在的文化價值觀與外在的儀式兩部分,內外相交養,缺一不可。

  《禮記·樂記》說:“樂者為同,禮者為異。同則相親,異則相敬。樂勝則流,禮勝則離。合情飾貌者,禮樂之事也。禮義立,則貴賤等矣。樂文同,則上下和矣。……仁以愛之,義以正之,如此則民治行矣。”禮樂又被上升到天地之序與天地之和的高度:“樂者,天地之和也。禮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羣物皆別。樂由天作,禮以地制。”(《禮記·樂記》)禮、樂所抽象的價值原則為別異與合同的張力,也就是秩序與和諧的張力。禮、樂也被表述為親親與尊尊、仁與義、愛與敬,其實是一個東西。程頤辨析親親與尊尊、仁與義的關係:“昔者聖人‘立人之道曰仁曰義’,孔子曰:‘仁者人也,親親為大;義者宜也,尊賢為大’。唯能親親,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唯能尊賢,故‘賢者在位,能者在職’,唯仁與義,盡人之道;盡人之道,則謂之聖人。”(程頤《程氏遺書》卷二十五)親親是以家、家族、宗族為社會的核心結構,其原則是孝悌,由近及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尊尊是“設官分職,任賢使能”,在政治上則是士大夫政治。家與國的關係是移孝作忠,忠君就是孝父,君在古代被稱為“君父”,忠君愛國是一體的。中國政治是禮教政治、德性政治。中國作為廣土眾民之大國,治理這樣的大國不能衹是單純依靠政治權力,這樣的成本太大,還需要傳統的宗法思想和宗法感情,用此精神的力量凝聚社會上下。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