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觀察與思考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 
中評智庫:面向世界的中國文化價值

http://www.CRNTT.com   2020-05-02 00:07:50  


 
  3、價值:中國文化價值觀的最頂層

  禮是一代代人的不斷纍積,但亦離不開聖賢之先知先覺,百姓日用而“不知”,但君子則不能不知,不能不先覺,朱熹在《論語集注》中所言“先覺覺後覺”,此“知”就是“價值觀”。《周易·系辭上》則謂“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百姓日用而不知者是器,道則是價值觀。

  文化既是“百姓日用而不知”,中國人的文化價值觀就不是虛玄難懂,而是普通人都熟悉的,那就是作為禮之精神的“仁義”二字。民間誇人常說某人仁義,罵人則是某人不仁義。仁義二字已刻劃、深入到每個中國人的人心裡,仁義二字,看似簡單,實則不簡單。仁者愛人,但愛有基礎、有先後順序,《論語·學而》說孝悌為仁之本,從愛家中身邊最近的親人開始,然後再擴展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擴展為天下一家甚至與萬物為一體。家庭、家族而不是原子式的個人,成為中國文明的核心。“義”則是中國政治內在的價值觀。中國人的“仁義”二字的文化價值觀,其實要分成“仁”與“義”兩個層面。仁與義在《禮記·喪服小記》分別對應著親親與尊尊,親親之“仁”體現在家庭層面而不斷往外擴展,尊尊之“義”的別異則表示在政治層面要尊當尊者,這就是尊賢能的價值觀,價值觀落實在制度上則是“設官分職,任賢使能”的士大夫政治,今天的中國共產黨也是對於傳統政治的賢能的價值觀的繼承與創新。

  如果用一句話來解釋中國文明的價值觀,那就是《周易》乾卦《彖傳》所說“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一方面強調萬物各得其性命之正,這就是社會的自組織,並沒有抹煞個性;同時又強調萬物協調共濟而達到最高的和諧,這是國家、政府的職責所在。今日中國的國家與社會二者如中國傳統一樣是相互配合的,而不同於西方二者的對立。

  當代中國的文化價值觀以禮樂文明為深層結構,禮的延續性,體現在政治的精英階層,也體現在社會的家族,由此,中國文明特重歷史,中國歷史具有連續性與通貫性。像《資治通鑒》以及“三通”即《通典》、《通志》、《文獻通考》具有“通史”的意識,通既是上下貫通,亦有普通、普遍之義。中國文明特重歷史,與西方特重宗教相對,而歷史虛無主義則會抽調中國文明以及中國政治的正當性,故而中國對此尤加警惕。

  4、性情與文明的品質及高度

  最後要說到文明的精神品質中最為精微的性情的層面。孔子言“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中國文明重詩教,《詩經》時代,詩、樂往往是一體的,詩教在於養成溫柔敦厚之性情。《詩經·小雅·采薇》中“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道出了中國人的性情,出征離別充滿憂傷,但面對的景色卻是春天充滿生發、喜悅之氣的楊柳依依;遠征回來充滿喜悅,但面對的景色缺是雨雪霏霏。詩中情與景的反差體現的就是中國人“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的情感,而不是直情徑行。中國文明之能堅韌而持久,與中國文明所養成的中國人溫柔敦厚之性情有至深之關聯。

  就現當代中國而言,20世紀40年代費穆導演的電影《小城之春》以精湛的藝術手法傳達出中國人“發乎情、止乎禮義”的情感方式。50年代郭蘭英演唱的電影《上甘嶺》主題曲《我的祖國》,同樣體現了新中國國人的溫柔敦厚之性情。孔子說“成於樂”,樂影響人的血氣。今天我們談文化、談音樂,不能是動輒文化產業,而是要從治理之最精微層面來理解,今天還遠遠沒有達到這個層次。不過這幾年對於春節聯歡晚會方向的重視與調整,或許正可以察幾知微。國家治理、文明的精神品質在最精微的層面是要致力於正人心而使人“各正性命”。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